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关于冷战后美印战略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09 08:51
【摘要】:冷战的结束为美印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两国关系逐渐改善,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论文为定性研究,运用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论对美印战略关系进行分析,力争回答美印冷战后两国战略关系发展的共同利益是什么和美印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什么的问题。 通过对美印战略关系的分析和研究,论文认为,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美国为了维护其全球霸权,努力在亚洲提升印度的地位来压制中国的发展,而印度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国梦,积极借助美国大国的力量来发展自身的实力。论文还注意到,美印双方战略目标的需要、美印对中国防范的考虑、军事上相互需求以及美印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等。 需要指出的是,美印关系的发展给双方带来一定的实际国家利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双方的关系发展,如美印在建立世界新秩序方面存在分歧、美印在人权和经济方面的矛盾和美印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等。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美印战略关系的发展对亚太地区和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应该采取相关的策略,予以应对。
[Abstract]:The end of the Cold War provided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S-India relation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gradually improved and established a strategic partnership.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ate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by using the theory of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ri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at are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after the Cold War and what are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strate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the paper holds that, driven by the national interests, the United States strives to enhance India's status in Asia to suppres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order to safeguard its global hegemony, while India actively develops its own strength with the help of the power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realize its dream of a great power. The paper also notes the need for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the consider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on China's prevention, the military mutual demand and the common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US-India relations has brought certain practical national interests to both side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such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in establishing a new world order,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in human rights and economy,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on a series of issues. At the same time, it must be no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has had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China, and China should adopt relevant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it.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71.2;D8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裘元伦;;大西洋会变得更宽吗?——冷战后的欧美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11期

2 王晓德;试论冷战后美国对外“输出民主”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12期

3 任剑梅;冷战后的美国经济安全[J];国际资料信息;1995年03期

4 郝时远;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五大发展趋向[J];国际经济评论;1996年Z6期

5 张如海;试析冷战后中国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J];和平与发展;1996年03期

6 徐孝明;浅析冷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7年06期

7 阎学通;国际环境及外交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08期

8 张小莉;冷战后的世界民族和宗教问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0年09期

9 邱丹阳;冷战后影响国际关系的新因子——恐怖主义[J];东南亚研究;2000年03期

10 黄刚;冷战后美日同盟:建构主义的解释[J];国际观察;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余云;;冷战后欧洲主要社会党对社会主义的看法[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2 陆俊元;;冷战后中国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利益[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潘忠歧;;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于迎丽;;从遏制走向合作:冷战后的中美不扩散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周均;;从“三横”到“一条”: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目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6 李景治;阚道远;;冷战后西欧政党格局的演变与启示[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余建军;;冷战后的美国和亚太多边安全——从老布什政府到小布什政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何奇松;;冷战后的法国军事转型[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10 张志刚;;关于宗教的社会作用或文化功能的再认识——由宗教与冷战后国际热点问题引发的理论反思[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宜宇;“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记者 尚绪谦 鲍杰;“盟主”美国发号施令要把北约带往何方?[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梁强;永远难以结束的战争[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李乔;兵虽撤,“谋”未变[N];人民日报;2010年

5 邸永君(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冷战后民族、种族间的冲突及根源[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周戎;美国陷入冷战后最深的战争泥潭[N];光明日报;2007年

7 林利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主编;“9·11”十年回眸:世界有哪些新变化[N];中国国防报;2011年

8 马驰 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文明”没有冲突 “文化”应该多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缉思;美国是否将以中国为敌[N];东方早报;2011年

10 华木兰 尹元;夫妻冷战后的“五个一”[N];河南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聪;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周明;冷战后印度中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6 封帅;冷战后英国的俄罗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朱立群;冷战后欧洲安全结构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8 林婕;冷战后北约东扩与美欧关系[D];武汉大学;2005年

9 刘利民;影响冷战后北约继续存续的决定性因素[D];清华大学;2004年

10 李畅;冷战后的日本新和平主义思潮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关于冷战后美印战略关系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2 吕亚军;冷战后菲律宾的安全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相艳;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评析[D];西北大学;2003年

4 王小润;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焦玉石;经济全球化与冷战后国际体系[D];武汉大学;2005年

6 范升龙;冷战后联合国与人道主义干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管恩霞;冷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8 张静;论冷战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蓝茵茵;解读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复兴[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柏;论冷战后日本能源战略[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12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12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a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