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前期中国对日政策中的台湾问题
[Abstract]: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Cold War,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one-China principle, New China pursued a three-handed policy towards Japan: first, it opposed Japan's "two China" policy; second, it encouraged Japan to expand trade with China (Latin America); and third, it joined forces with the Japanese people to abolish the Japan-Taiwan Peace Treaty (pressur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分类号】:D618;D822.3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小教;周恩来的对外经济交流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高鸣;孙锋;;论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特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韩晓青;;试论中共八大的外交思想[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刘国华;抗美援朝是捍卫国家安全的唯一正确选择[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5 王玉贵;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6 沈喜彭;;周恩来在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中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张颖;;中国对非洲阿拉伯国家的“伙伴外交”[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8 孙德刚;;论中阿战略合作关系[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6期
9 刘小燕;;构成政府形象的行为体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刘舸;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与美国全球安全战略[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庭恩;;中国与非洲国家首脑外交的范例——周恩来总理首次访问非洲[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2 李久林;;毛泽东与抗美援朝[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潘敬国;;周恩来与中国核外交战略的形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寿春;;周恩来以和平外交争取国际和平环境的成功经验[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捷;;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潘敬国;张颖;;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与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转变[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叶张瑜;;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解决香港问题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勉励;;毛泽东与新中国对外谈判建交工作的开创[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石善涛;;建国初期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斗争与“一个中国”原则[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丁明;冯小丽;;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外交方针中的经济因素[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欣昱;外资外贸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8 张润;毛泽东联美抗苏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文玉;周恩来的人民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周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新水;试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与台湾问题的关系[J];娄底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2 刘宗武;试论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J];理论月刊;2000年09期
3 王静有;简谈港澳台问题之异同和台湾实行“一国两制”的内容[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0年02期
4 魏立峰;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哲学思考[J];洛阳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李松林;“一国两制”构想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6 杨翠伟;美国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的政策[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7 沈己尧;《加强台湾安全法》案的危机[J];台声;2000年03期
8 周天柱;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J];台声;2000年04期
9 沈己尧;谈《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J];台声;2000年04期
10 杨亲华;台湾领导人的“外交挣扎”[J];台声;200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张瑜;;中共解决台湾问题战略思想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峻;;试论“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3 安晓泓;;试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行性与艰巨性[A];新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苏城乡;侯德贤;;台湾问题——意识形态视野下的探析[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5 杨洪;田跃安;;论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历史演进[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杨宗丽;;新时期邓小平对台湾问题的战略思考[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春英;;邓小平论台湾问题[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8 熊华源;单劲松;;毛泽东、周恩来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与决策[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2)[C];2009年
9 白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A];新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石善涛;;建国初期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斗争与“一个中国”原则[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编辑 晓文整理;“以武谋独”将给台湾带来无穷灾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2 本报记者 蔡晓玲;张铭清:不老海峡情[N];珠海特区报;2009年
3 临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卢如平;孙吴卫温大军从章安出海远规夷洲(台湾)述略[N];台州日报;2010年
4 约瑟夫·博斯科;美报告鼓吹抛弃对台“模糊战略”[N];国防时报;2010年
5 孙升亮;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不容改变[N];光明日报;2000年
6 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李静;厦大将创建“台湾学”[N];厦门日报;2013年
7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杨成绪研究员;30年:中美关系的关键仍是台湾问题[N];解放日报;2002年
8 记者 丁宝忠;重申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原则立场[N];人民日报;2000年
9 罗德·克里夫 大卫·施拉帕克 本报编译 胡锦洋;解决台湾问题后的中美关系[N];世界报;2007年
10 张新生;巴西华侨华人谴责台湾“入联公投”[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仕荣;21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明庭权;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台湾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自强;试论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台湾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欧阳翠兰;1978-2008《人民日报》台湾问题报道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3 罗传龙;冷战后中美日关系框架下的台湾问题[D];河南大学;2005年
4 明廷权;冲突与合作: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罗慧;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中的台湾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赵卫华;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杰豪;论台湾问题中的美国、日本因素[D];湘潭大学;2003年
8 李贵文;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苏靖;关于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祖彦;冷战后中美日三边关系框架下的台湾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12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12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