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从未有过的年代”:基辛格“欧洲年”计划中的美英外交考察

发布时间:2019-07-25 12:22
【摘要】:1973年美国尼克松政府推出"欧洲年"计划,旨在利用军事优势和外交手腕消弭欧洲一体化可能对自身霸权构成的威胁。在推行该计划的过程中,基辛格企图利用"联系"原则与英美"特殊关系"迫使欧共体就范。但事与愿违,美国的外在挑战反而激活了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进程,后者据理力争,第一次"用一个声音讲话",对美国的计划进行了大力抵制。虽然在英国的斡旋下,美欧原本有望在实施"欧洲年"计划上达成妥协,但第四次中东战争与能源危机的爆发深化了美欧矛盾,并使"欧洲年"计划变成"一纸难以兑现的账单"。尽管如此,由于难以改变防务上依赖美国的局面,欧共体国家不得不作出让步。而一度对欧共体寄予厚望的英国亦因深感无力改变法国主导欧共体的局面而重返大西洋主义轨道。
[Abstract]:In 1973,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launched the European year program, which aims to use military superiority and diplomacy to eliminate the threat that European integration may pose to its hegemony.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he plan, Kissinger tried to use the "connection" principle to use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force the European Community to submit. Instead, the external challeng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ctivated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 Europe, which argu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speak with one voice" and strongly boycotted the United States plan. Although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were expected to reach a compromis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year of Europe" plan under British mediation, the fourth Middle East war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energy crisis deepen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and turned the "year of Europe" plan into "an uncashed bill." Still, EC countries had to make concessions because it was difficult to change their reliance on the United States for defense. Britain, which once had high hopes for the European Community, returned to the Atlantic track because it was deeply unable to change the French-dominated European Community.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13年度华中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从冲突到结盟——霸权转移视野下的英美关系研究”(项目号CCNU13A06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871.2;D85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王润斌;熊晓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外交决策的历史审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赵长峰,宋秀琚;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合作观解读[J];长白学刊;2005年03期

5 张丽华;;相互依存条件下的国家主权[J];长白学刊;2009年05期

6 娄伟;;论国际冲突的根源——一种理论的比较分析[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7 张燕军;;大国协作、共同安全——东北亚安全合作模式的探索——及与均势、霸权稳定模式的比较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余泳;;21世纪初中国对大国与邻国外交的转型——国际体系变革视角的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赵璐;;美国提出中欧共同均衡裁军原因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李海龙;;国际制度中的社会化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泽生;王淑云;;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志敏;;从“蜜月”回归正常?:新多极世界中的中欧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孙泽生;;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6 杨旗;;世界体系理论的知识谱系[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7 齐皓;;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累积阶段——从理论革命到实证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8 孙力舟;;西汉时期东亚国际体系的两极格局分析——基于汉朝与匈奴两大政治行为体的考察[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9 邝艳湘;;第三世界国家的安全:矛盾与启示[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10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少东;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6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晓军;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刘兴宏;亚洲开发银行的决策过程及相关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6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9 谭z佯,

本文编号:2519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19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1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