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中欧在中亚:政策比较与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会荣;;欧盟的中亚政策[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继业;;欧盟中亚战略的执行情况及前景[J];国际资料信息;2009年07期
2 刘宏周;;“门户开放”:冷战后美国在中亚的战略选择[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张英姣;孙启军;;解读大国中亚博弈与中国外交对策[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亮;9·11事件以来俄罗斯的中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4 李冉;里海—中亚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研究[D];外交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思伟;上海合作组织相关国际行为体利益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2 蔡巍巍;日本的中亚战略评析[D];新疆大学;2011年
3 李群涛;中国与中亚区域合作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李东超;欧盟在中亚地区的能源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邓美丽;试析冷战后欧盟的中亚政策[D];新疆大学;2010年
6 宋晓东;中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7 陈海燕;欧盟多边主义:理念、实践及对中欧关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后俊;德国中亚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马翠翠;欧盟与中亚国家关系的新发展[D];新疆大学;2012年
10 吴守喜;俄罗斯与中亚非对称相互依赖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的Me Generation[J];经济导刊;2007年09期
2 袁建生;江晓萍;;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J];前沿;2007年06期
3 罗风华;邓凯;;浅析我国政府在新时期国际关系中面临的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7年03期
4 亚欧会议课题组;;对亚欧会议下一步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10期
5 高德胜;中国新安全观的内涵及意义[J];阴山学刊;2005年03期
6 陈志敏;;中国、美国和欧洲:新三边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1期
7 石泽英;;欧美关系研究的新探索和新成果——评《朋友还是对手——冷战后的欧美关系解读》[J];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05期
8 石维有;;冷战以来中泰关系的巨大变化及其决定因素[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宋志辉;;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巴安全合作[J];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02期
10 金玲;;对非援助:中国与欧盟能否经验共享[J];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雷;;转型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对比分析[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2 施雪华;邓集文;;当前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问题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施雪华;邓集文;;当前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问题与对策[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淑仁;;论中国与欧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A];国际经贸研究论文集(2003年)[C];2003年
5 李丹阳;;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思考——以中央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制度三领域为例[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郑克强;;旅美随笔——美国人在想什么?[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7 李增刚;;国际关系的双层博弈框架: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路[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8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文化作用的理论探讨[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胥莉;;试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罗丹;;麻生执政与中日关系发展走向[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吕德胜;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福音[N];解放军报;2010年
2 ;中方对美国会少数众议员执意提出所谓纪念《与台湾关系法》30周年决议案表示强烈不满[N];人民日报;2009年
3 世经政所 李少军;印度洋海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维奇·卡拉加诺夫;国际关系进入新竞争态势[N];解放日报;2008年
5 岳志荣;中亚五国劳务市场大有可为[N];国际商报;2002年
6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关系——雾中看花[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方祥生;国际关系中的“蛮横”[N];光明日报;2007年
8 ;学术研究与外交政策:专家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美国亚洲协会董事 廖凯原;世界依赖中美合作共同繁荣[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陈迎春;中国外交:一场静悄悄的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2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伟章;转轨期中国县级政府制度供给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金是用;安全与发展:二战以来中国—菲律宾关系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赵广成;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6 何霄;阿根廷危机的国际关系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树昌;中亚五国和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李明明;欧洲联盟的集体认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孙壮志;国际新格局中的中亚五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莹;论当代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暨南大学;2006年
2 蒋京峰;欧盟对非洲援助简述[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李艳玲;冷战后欧盟与美国对外援助比较[D];外交学院;2009年
4 周晓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5 胡文涛;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障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00年
6 任慧琴;冷战后印度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卢庆文;环境问题:国际关系中的新焦点[D];暨南大学;2000年
8 张霞;中亚地区安全中的中国因素[D];新疆大学;2005年
9 夏自钊;话语如何建构“敌人”和“威胁”[D];复旦大学;2010年
10 王国燕;论冷战后中国的多边外交[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69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69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