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驻华商务机构撤销问题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19-12-05 01:14
【摘要】:20世纪50年代,按照中苏贸易互惠协议,苏联政府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地建立了商务机构,从事贸易管理事务,为中苏友好和双边经济合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随着60年代中苏论战扩大到国家关系领域,中国在"伊塔事件"后采取主动措施要求苏联关闭其驻新疆、黑龙江等四地的使领馆,并撤销了苏联驻华商务机构,使双方关系更趋紧张。苏联驻华商务机构的撤销是中苏关系全面紧张和双边贸易额急剧萎缩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丹慧;新疆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1945—1965)[J];历史研究;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松涛;;民族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置——以新疆伊塔事件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张在虎;;中国政府与1954、1955年苏联集体遣侨[J];党的文献;2008年01期

3 唐戈;;额尔古纳:一个新型的文化边区[J];俄罗斯学刊;2011年04期

4 张在虎;;二战后初期中苏关于中国俄侨问题的交涉与斗争——以苏联恢复俄国侨民苏联国籍为中心[J];俄罗斯研究;2008年01期

5 梁志;;近十余年中国冷战史研究新气象[J];世界历史;2012年04期

6 张在虎;;新中国成立前后青岛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张威;;中国与边缘地带的世界革命:以“中心—边缘”模式为视角的考察[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19期

8 唐戈;;中国俄罗斯族的由来[J];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06期

9 刘宏宇;王静;张全生;;吉尔吉斯斯坦维吾尔华人华侨社会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田卫疆;;民国时期新疆省政府确定维吾尔族汉译名称的来龙去脉[J];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唐戈;;额尔古纳:一个新型的文化边区[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区域民族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俊亚;旅俄华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周树辉;毛泽东的苏联(俄)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杰;新疆和平解放前后苏联对新疆政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2 邓娟;论新疆俄罗斯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转型[D];新疆大学;2006年

3 王益平;1917-1949年苏(俄)联对新疆的政策及新疆政局的历史演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罗利新;苏联与新疆三区革命的关系[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晓琳;从鸥浦乡俄罗斯民族村变迁看中(苏)俄关系的演变[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欧阳云汉;民国时期昆明市外籍人员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7 石晓丽;1949-1966年伊犁地区社会文化建设[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8 蒙婷;1950-1965年中国新疆与苏联关系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9 窦军鹏;建国以后新疆农业机械化研究(1949-1966)[D];新疆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志华;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J];近代史研究;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玉林,张巨浩,李淑杰;抗美援朝与建国初的中苏关系[J];龙江党史;1995年Z2期

2 ;《中苏关系史纲》揭示中苏关系破裂的真实原因[J];报刊荟萃;2008年02期

3 刘克明;中苏关系40年的历史教训[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1期

4 张开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密电抄底节选──1941~1942年的中苏关系[J];民国档案;2000年01期

5 马叙生;;结盟和对抗都不好——80年代的中苏关系[J];世界知识;2000年12期

6 马叙生;结盟对抗均不可取——忆八十年代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的过程[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2期

7 胡晓丽;中苏结盟与中苏关系的演变(1945-1950)[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古今;邓小平力促中苏关系正常化[J];福建党史月刊;2002年02期

9 高飞;1950—60年代中苏关系演变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探索[J];国际论坛;2003年06期

10 孔寒冰;人去曲未终——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曙;;论邓小平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贡献[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上)[C];2012年

3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比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姚宏志;;毛泽东“指头论”源流考[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学术研讨会资料与会议指南(保存本)[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举玺 夏冰;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史的力著[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陈开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客观系统地解读民国时期的中苏关系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姚昱;从解密档案看中苏关系[N];南方周末;2007年

4 特约记者 楚原;沈志华:中苏关系史新说[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胡若愚;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N];浙江日报;2014年

6 马长虹;从解密的档案看中苏关系重大史事[N];北京日报;2007年

7 焦东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转折[N];中国档案报;2004年

8 夏义善;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N];人民日报;2004年

9 徐思彦;冷战史研究: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记者 董爱波;中苏关系档案展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高飞;从政治文化看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D];外交学院;2003年

3 应俊;列强与中苏关系研究(1917-1924)[D];吉林大学;2014年

4 潘正祥;从结盟到对抗[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晶;中苏关系的变化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影响(1949-1971)[D];外交学院;2009年

2 袁玉虎;从中苏关系的演变看“大跃进”的动因(1958~1960)[D];外交学院;2005年

3 杨润含;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学者中苏关系史研究述评[D];扬州大学;2012年

4 张祖利;沈志华与中苏关系史研究论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韩丁;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美国因素[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乔广德;20世纪20年代的中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罗睿;刘少奇与建国前后的中苏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华德莉;中苏关系研究(1917—1924)[D];兰州大学;2006年

9 李莉;1949—1959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D];山西大学;2004年

10 陈静;1950-1960年代中苏关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D];华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69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69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b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