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冷战后美国霸权战略与世界格局走向

发布时间:2020-04-20 18:10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冷战终结了。仅剩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冷 战结束之初面临多种战略抉择,大体可分为“孤立主 义”和“全球主义”两类。 孤立主义认为冷战后美国应尽可能地减少与外部世 界的政治联系,将精力集中于解决国内问题。但美国的 领导层始终认为美国的利益是世界性的,美国必须恪守 “全球主义”信念,捍卫“世界领袖”地位。流行于大 众舆论和平民阶层中的孤立主义未能上升成为美国的国 家意志。 美国“全球主义”信念可细分为多边主义战略、平 衡战略和优势战略三种战略选择。多边主义战略以约瑟 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为代表。他们认为和平是不可 靠的,美国应通过国际机构采取集体行动来实现既定目 标。平衡战略是传统均势战略在冷战后的延续,其主要 代表人物是基辛格和克里斯托·莱恩。他们认为,美国 应依据自身实力相对下降的现实,主动采取制衡的手段 来应对其它新大国的崛起,只有这样美国的国家利益才 能得到有效维护。优势战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热津斯 基。该派认为美国的实力地位并未相对衰落,只要政策 对头,美国完全有能力长期保持其在全球的首要地位。 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在实际操作中综合运用了以 上三种方案——“全球主义”是战略出发点,保持优 势、独霸世界是战略核心,多边合作、主导均势是战略 实施手段。通过冷战后至今美国的军事干涉行为的表现 和美军《2010年联合构想》、《2020年联合构想》的 内容可知,冷战后美国最终选择了谋求称霸全球的“霸 权战略”。以上是论文的第一部分。 冷战后美国的霸权战略是一个十分庞杂的霸权“复 合体”,是一种新型的世界霸权战略。它具备以下三种 形态。第一是“意识形态”霸权,包含三家理论体系: 一是约瑟夫·奈提出的“间接权力增值论”;二是塞缨 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三是福山提出的 “历史终结论”。这一霸权战略形态是要将美国的领导 地位根植于人们的思维与意识之中,以此确立美国霸权 存在的合理性,并减少美国维护霸权地位所需的成本。 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以及美国的 “人权外交”是该战略形态的具体体现。 第二是一种对国际机制创建与利用的“机制性”霸 权。国际制度学派为其提供理论基础,理查德·N·哈 斯提出的“规制主义”是对其的系统论述。美国加强对 联合国等国际政治组织的控制,牢牢把持各类国际经济 组织,大力强化其由领导的地区性军事同盟,并利用有 约束力的国际安全条约约束美国的战略对手等举措,是 该战略形态的具体表现。 第三是“代理人”霸权。美国的战略目标是培植和 利用与之有密切联系的霸权代理人,替美国捉刀,并在 地区范围内制造矛盾,从而形成一种以美国为主导的多 维权力制衡体系。这一新型霸权战略形态是在科索沃战 争之后出现的,具体表现有三:美国在东帝汉维和行动 中扶植澳大利亚人担当维和部队司令:美国与日本联合 研制和部署TMD系统;美国突然提出希望德国在北约发 挥领导作用。 上述这三种霸权形态是服务于美国的“单极霸权” 追求的。基欧汉的“霸权稳定论”和威廉·沃尔弗斯的 “单极稳定性”是其理论支柱。《达马托法》和《赫尔 姆斯一伯顿法》的出台,对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寻求连任 的一票否决,以及美国无视国际社会的反对,对TMD系 统和 NMD系统进行的试验都是美国为实现这一追求而采 取的实际步骤。以上是论文的第二部分。 在如何认识冷战后世界主要矛盾时,阎学通教授提 出美国称霸与大国反霸是冷战后主要的国际政治矛盾的 观点。他的分析尚不能令人信服,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 中,美国与西欧、日本的利益汇合点要远远大于它们之 间的分歧。美日欧作为一个整体与其它非西方国家的矛 盾正日益加深,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才是当今主要的国际 政治矛盾。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美国的霸权行径是一种权力投 资行为,具有衍生性和对冲性的特点,前者使美国霸权 成为一个权力的泡沫,后者使美国霸权自身充满了矛 盾。这两种特性决定了美国的“单极霸权”缺乏真实 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成立。 现实状况是西欧和日本各自出于借美之力、积蓄力 量、扩充实力的战略需要,都在主动向美国靠拢,加强 与美国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美国也有利用它们的意图, 由此形成一种美国为首,西欧和日本紧随其后的“三驾 马车”式的强权结构。强权国家是以集团的形式存在 的,成为国际社会中的强极集团。包括中俄在内的其它 非西方国家是以集合的形式存在,构成国际社会中的弱 极集合。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力量的强弱 极化
【学位授予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D871.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玮琼;试析奥巴马政府东亚“巧实力”外交[D];外交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634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634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9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