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中共和美国外交决策的意识形态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829.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会鹏;;关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的几个问题——与秦亚青教授商榷[J];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08期
2 尚会鹏;;关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的几个问题——与秦亚青教授商榷[J];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02期
3 乔治·乌尔班 ,约瑟夫·弗朗克尔 ,张武专;我们应该帮助戈尔巴乔夫吗?[J];世界经济与政治;1989年09期
4 ;国际政治[J];考试与招生;2014年Z1期
5 尹继武;;“国际政治新经验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会议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2期
6 林u&;伊拉克危机与世界政治[J];当代世界;2003年04期
7 ;卷首语[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03期
8 亢升;;国际关系政治文化解读的背景与意蕴简析[J];兰州学刊;2007年02期
9 李优坤;;论毛泽东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季玲;陈士平;;国际政治的变迁与软权力理论[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2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3 周厚虎;;人、国家与理论——探寻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视角[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4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5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6 程诚;;比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观念异同——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探索[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7 邓淑华;王建;;人性视阈下国际关系理论的演进与超越——兼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借鉴与创新[A];“十二五”的中国外交:创新与发展——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崔建树;;超越循环: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及其缺陷[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10 陈水胜;;“和主义”:对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探讨[A];公共外交季刊2015年第3期秋季号[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蒲晓宇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国际政治社会理论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闫勇;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范式受质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3 外交学院英语系 孙吉胜;国际政治语言学:方向与议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庞中英 (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和平崛起:关键在“和平”[N];南方周末;2004年
5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卢凌宇 胡怡;二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6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恽文捷;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潮流的融合与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7 苏长和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国际体系发展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N];人民日报;2016年
8 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理论有用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经济所副所长 张海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所所长 赵干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所副所长 叶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 马[F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所副所长 吴莼思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席来旺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光政;国际关系理论开启新视角[N];人民日报;2010年
10 赵远良;近年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素勤;美国对菲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刘斌;新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刘超杰;国际政治中的制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6 徐长春;国际政治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王毅;国家间权力妥协:概念、历史和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严骁骁;反思“规范性力量欧洲”:理论与实践[D];南京大学;2016年
9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刘洋;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媛媛;20世纪40年代中共和美国外交决策的意识形态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谭韵冬;探析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相对获益[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温丽娟;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之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4 钱海英;当代女性国际政治参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汪静;《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隐喻》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D];郑州大学;2019年
6 洪闪闪;《重新审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隐喻》(第五章)翻译实践报告[D];郑州大学;2019年
7 陈洋洋;《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隐喻》(第八、九章)翻译实践报告[D];郑州大学;2019年
8 银希敏;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霸权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
9 何文姬;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关系性与实践性研究[D];延安大学;2016年
10 冯士琳;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构建路径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10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10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