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试重评中苏大论战

发布时间:2020-07-18 16:00
【摘要】: 60年代在中苏两党之间发生的大论战是二十世纪政治领域里的重大事件。它使中苏两党从昔日盟友变成势不两立的对手,不仅影响到世界政治格局的重新组合,而且影响到中国当代历史的发展进程。面对这一重大事件,不同时期我们党对中苏大论战有不同的看法,当时中共认为“目前的论战关系到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20多年后,邓小平认为: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本文通过深入的考察,试对中苏大论战重新作一评价。本文认为:中苏大论战是在意识形态外衣掩盖下的民族利益的斗争;中苏大论战是左倾教条主义的典型;中苏大论战为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中苏大论战的简要历史回顾。 第二部分、中苏大论战是在意识形态外衣掩盖下的民族利益矛盾的斗争。 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共为了谋求与美国缓和,不惜牺牲社会主义阵营其它兄弟国家的利益,先后提出“三和”、“两全”路线。从1958年以后,苏共做了一系列损害中国民族利益的事件,中苏双方展开了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与此同时,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是民族利益斗争的反映。因此说中苏大论战就是在意识形态外衣掩盖下的民族利益矛盾之争。 第三部分、中苏大论战是左倾教条主义的典型。 中苏大论战最大的特点是左倾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三个问题上,即: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关于“和平过渡”与暴力革命问题。 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中共当时提出认为对斯大林的问题要进行全面分析、一分为二,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由于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深刻,以至在论战中认为苏共批判斯大林是“丑化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一方面,中共从维护斯大林出发,指责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复辟资本主义;另一方面,苏共在社会主义建设上也是“左”的,但是在许多方面,中共比苏共更“左”;在“和平过渡”与 暴力革命问题上,中共认为苏共的“和平过渡”是片面的,但在论战中强 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 第四部分、中苏大论战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是鉴于“反修防修”,其理论依据是毛泽东的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由于毛泽东偏离了探索社会主义道 路的正确方向,使党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更加向“左”转,再加上对毛 泽东的个人崇拜和迷信,发展成“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极左。因此,可 以说中苏大论战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第五部分、中苏大论战的历史启示:完全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是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核心;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D8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张富良;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袁银枝;浅谈制度主客体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余松;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阿坝师专教育改革和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6 王玉琼;《共产党宣言》的真实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7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郑文瑜;试论学分制条件下如何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李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浅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王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朱志敏;;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李志英;;青岛遗传学座谈会与对待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曦辉;;科学发展观、微观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许春艳;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探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樊新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分结合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10 杜红娜;中苏论战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消极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61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61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7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