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美国霸权与冷战后国际秩序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0-07-18 16:24
【摘要】: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国际政治表现出明显的无序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霸权力量日益凸显。美国提出了以进攻性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战略,试图凭借强大的单极力量建立美国霸权下的世界新秩序,其实践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伊拉克战争。然而美国的世界新秩序战略却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究其原因,美国自身能力有限,而且其对外战略对国际秩序构成严重的威胁,同时不符合国际秩序发展的内在历史逻辑,所以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国际制度是未来国际秩序的可能发展方向。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分析秩序、国际秩序、世界秩序的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认为冷战后世界政治表现出明显的无序性特征。并对冷战后国际政治的无序性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析,同时也对冷战后日益凸现的美国霸权力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冷战后国际政治的总体特点为无序与霸权并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试图凭借其独一无二的超强实力建立其统治下的国际秩序便有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二章剖析了美国试图建立起霸权下国际秩序的战略构想,并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对美国建立霸权下国际秩序的指导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阐明其内在逻辑及理性动机。第三章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对美国建立冷战后国际秩序的实践进行阐述和分析。在政治上美国试图建立其领导的国际安全机制;在经济上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在军事上频频出击,试图建立符合美国价值观与国家利益的国际干预规范;最终将美国霸权从整体上嵌入整个国际秩序中去,以达到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目的。第四章,在上述基础上对美国试图建立霸权下国际秩序的努力进行总体的评判,认为由于美国自身实力有限,而且这种霸权下的国际秩序对国际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并直接违背了国际秩序的内在历史逻辑。所以注定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建立广泛的国际制度是未来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可能发展方向。 本文的基本逻辑思路是从建立霸权下国际秩序的客观条件分析入手,探讨这一行为的内在动机、构想,及其实践,并对美国建立霸权下的国际秩序所面临的问题和前景做出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871.2;D8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召颖;;美国霸权、均势与美国大战略——《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评介[J];美国研究;2007年02期

2 李滨;伊拉克战争对国际秩序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6期

3 仇华飞;;国际秩序变迁中的中美亚太战略选择[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陈积敏;;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反应[J];和平与发展;2009年01期

5 谭世强;王荣;;试论金融危机后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J];亚非纵横;2010年05期

6 蒲晓宇;;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再思考:一种政治社会学的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1期

7 李怀义;冷战后的世界秩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4期

8 陈凤英;;G20与国际秩序大变局[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11期

9 李清津;冷战后时代终结了吗?——当前的国际秩序与中国的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2期

10 陈江玲;如何认识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J];岭南学刊;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宇辉;安国胜;;单极霸权的忧思——析美元与美国霸权的扩张[A];“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王公龙;;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和新范式[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卢静;;发展中国家与全球治理[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张乃根;;简论国际法在规范国际秩序中的作用[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汪段泳;;想象中的帝国与帝国的想象——从“帝国电影”中看美国霸权外交的社会民意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6 张晓京;;论凯尔森之和平架构与21世纪的国际秩序[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7 廖大珂;;中葡关于满刺加问题的交涉及其影响[A];“睦邻友好”郑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公龙;;权力转移及其对世界政治发展的影响[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9 冯绍雷;;中美俄三边关系与新世纪国际秩序的重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10 沈逸;;信息技术革命、跨国信息流动与舆论塑造[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洁宇;失序的世界和金融危机[N];华夏时报;2009年

2 袁智兵;中国应担当怎样的国际角色?[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3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包瑞嘉 早报记者 马毅达 采访整理;美国必须决定是否能成为中国的伙伴[N];东方早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程晖;国际秩序“舞台剧情”变得复杂[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中俄峰会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高度[N];华夏时报;2006年

6 记者 王鹏权;构建多元世界 抵制美国霸权[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记者 王建华 李云路 查文晔;“无解”的美债危机动摇美国霸权[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美]理查德.B.杜波夫/文 王宏伟/译;美国霸权的衰落[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本报专稿 薛雨闻;美国霸权走向衰弱?[N];世界报;2009年

10 记者 郑焕清;建立国际秩序是各国共同课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耿焕;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战略的转型[D];复旦大学;2009年

2 阮宗泽;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东亚安全[D];外交学院;2005年

3 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松霞;美国霸权与古巴革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吴锦标;国际法与国际秩序[D];山东大学;2006年

6 刘阿明;布什主义——关于美国新帝国战略的一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蔺运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法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庄悦群;可持续发展位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李亚敏;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房奕;东亚国际秩序瓦解过程中的中古各国关系[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琳;美国霸权与冷战后国际秩序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年

2 贾琼;美国霸权的基础[D];外交学院;2005年

3 尚林霖;文化规范与美国霸权护持[D];吉林大学;2012年

4 彭金星;冷战后时代战争与国际秩序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巴信勇;美国霸权的解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向娜;后危机时代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重构[D];山东大学;2011年

7 马艳;美国新衰落论评析[D];南京大学;2011年

8 周海峰;后冷战时期美国对联合国改革的政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姜延迪;文化霸权:美国霸权的挑战与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楚平;经济全球化与美国霸权[D];河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61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61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8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