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文化认同在东盟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02:21
【摘要】: 战后几十年来,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仅凭传统的权力和利益理论来分析远远不够了,因为它们对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的解释力日渐式微,而文化、规范、认同等非物质变量却脱颖而出,被引入到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为研究国家行为、对外政策、国际安全与合作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以及文化、规范、认同研究的广泛兴起。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承认国际社会物质结构的前提下,强调由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构成的社会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并着重研究行为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行为体之间通过互动形成的良性认同可以建构出一种合作关系并且使合作的观念深入人心。 东盟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种良性认同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种合作关系。东盟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现在已拥有10个成员国,成为发展中国家规模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东盟方式”是东盟经过四十年的不断探索、总结,在内部形成的一套非常独特的对话与合作原则、决策和行为方式、外交与安全文化的总称,它是东盟国家在处理东南亚次区域安全问题时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强调成员国的协商一致、重视非官方交流以及非制度化的实践等,对传统的集体安全和正式的机制化的办法持谨慎态度。它不仅维系了这个充满多样性的地区组织,而且也使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东盟方式”强调组织机构的非正式性,东盟通过的任何决议都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但是东盟成员国仍然自觉遵守东盟通过的协议,以及有关制度规定,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在互动实践中对“东盟方式”的积极认同所致,使得东盟成员国能遵循不干涉内政和平等协商的原则,通过和平与合作的方式解决争端,处理矛盾。东盟成员国之间40年没有发生军事冲突,而且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是东盟文化认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试图借鉴建构主义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突出文化认同在促进国家间合作中的作用。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研究,来探讨东盟文化认同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动因,分析文化认同在东盟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作为文化认同具体体现的“东盟方式”的内涵、作用,进而指出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文化合作对于巩固中国与东盟的发展成果,促进中国—东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营造我国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乃至和谐亚洲的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112;D8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先明;李尹蒂;;义和团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后义和团”的文本类型比较研究[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2 白碧慧;;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文化认同[J];学理论;2011年18期

3 武也晶;陆青;;对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张斌;;美国文化传播的优势及其影响[J];创新;2011年04期

5 曾楠;;历史与逻辑:当代文化认同的中国阐释[J];学术探索;2011年03期

6 王陶峰;;陈师曾文人画论的“现代”意义探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华莹;;《高级英语》中族裔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8 孙永;张伟伟;;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失语”之辩[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徐翔;;文化认同建构中的超越性[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10 胡琼之;;国家文化安全传播预警与控制机制探索——基于文化认同的视角[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杝W 明;;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邱翊;;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3 郭芳;;文化认同与文化安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4 刘伯孳;;菲律宾华人文化认同与菲华社团[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庄博然;;文化交往全球化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葛祥邻;;炎黄文化的十大文化认同表现[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7 杨建义;;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认同的发展演进[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8 凌厚锋;;精神重建与文化认同[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9 李春霞;;媒介讯息与彝族的文化认同[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10 吴龙;;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思考[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政;文化认同[N];延边日报;2005年

2 朱贻庭 赵修义;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N];学习时报;2008年

3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孙国东;民族想象与文化认同[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兵宣文;充分发挥屯垦戍边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0年

5 李伟 丁明俊;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N];民族日报;2010年

6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李耀宗;中秋性质与文化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贾玉新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动态跨文化认同成研究焦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河北科技大学 赵宗更 吴建玲;如何加强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认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窦开宇;谋文化认同 赢产业未来[N];中国医药报;2011年

10 记者袁国女;过年:中国人的亲情归宿和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2 周德刚;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复旦大学;2004年

3 孙万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康海玲;马来西亚华语戏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林秀琴;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赵宴群;文化权利的确立与实现[D];复旦大学;2007年

9 俞楠;“文化认同”的政治建构: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顾平;皇家赞助与文化认同[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吉庆;文化认同在东盟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任艳;民办学校文化认同的现状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傅梦萍;品牌日记[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建琼;闽台传统节日民俗体育特征及文化认同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5 韩辉;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东;文化认同的可能与现实[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马军;体育全球化与文化认同[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乔晓华;初任非沪籍教师对学校教师文化的认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杏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丽红;和而不同,一体多元[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84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784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5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