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论中国外交的全球战略环境——基于力量结构、国际机制和观念互动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0-09-05 10:11
   探讨中国外交的全球战略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力量结构上,传统大国的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反向而行,但存在局部反弹的可能性;新兴大国的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同向而行,但仍存在不确定性;新的国际力量结构短期内尚难定型,国家间的战略博弈日趋复杂激烈。在国际机制上,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面临深刻挑战,其能力赤字短期内难有重大改善;新的全球治理机制陆续产生,但数量有限,基本功能尚待完善;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围绕国际规范展开激烈博弈,彼此互有攻守。在观念互动上,反思与重构是全球思想领域的两大主题,利益共同体观念凸显,命运共同体观念有可能形成。中国外交的全球战略环境既存在相对稳定的方面,也的确面临诸多变化和发展,为此需要加强战略思维、战略设计和战略运筹,以塑造一个安全、有利、友善和总体可控的全球战略环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亚青;;中国文化及其对外交决策的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5期

2 谢世清;;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改革[J];国际贸易;2011年11期

3 袁鹏;;关于大时代与大战略的思考——兼论新时期中国外交需要处理的十对关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4期

4 汉斯·W·摩尔;夏庆宇;;处于乱流中的世界政治[J];国际资料信息;2012年01期

5 蔡春林;刘畅;黄学军;;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01期

6 贺文萍;;西方大国在非洲的新争夺[J];当代世界;2013年04期

7 王缉思;;全球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国际环境[J];当代世界;2013年01期

8 陈须隆;苏晓晖;;当前国际形势的几个新动向[J];当代世界;2013年08期

9 翟石磊;;国际公众对中美软实力的认知与反应——基于近十年国际主流民调数据的分析[J];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10 吴沁雨;;当前中国政治思潮发展镜像[J];人民论坛;2011年3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卫平;;竞争政策、国家利益与中国反垄断法政策目标定位——一个基于系统的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何志鹏;;非社会契约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4 赵洲;;国际责任法上私人行为归属于国家问题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陈松川,张金柱;全球化进程时期的国家安全合作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张文喜;班保申;苗壮;;西方国家利益理论研究的建构主义转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胡南;;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体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张丽华;金艳荣;;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组织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赵洲;;履行保护责任:规范实施与观念塑造[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天星;张海柱;梁迎春;;信念因素在现代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义虎;;两岸经贸与两岸关系的有效预期[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六)[C];2007年

2 杨德明;;WTO与中国四区域知识产权制度协调[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俞新天;;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国际视野[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贺鉴;;共进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建构主义为研究路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李春成;;价值观与公共政策:政策分析的新领域[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宏松;;国际组织的自主性行为:两种理论视角及其比较[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7 胡波;;预期收益类型差异与国际合作[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8 张雪鹏;;利益、权力、机制和认同:国际反恐合作的多维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9 董青岭;;在冲突与合作之间:作为元理论或理论桥的建构主义[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10 徐佳君;;文化与制度互动视角下的中国“软力量”——兼论以“和谐世界”为旨的和平发展战略[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杨;南海问题的以和求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孙yN单;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一;沟通行为体、国内制度变迁与国际制度准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范海英;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向阳;;金砖国家发展之路如何延伸[J];当代经济;2011年09期

2 唐彦林;;美国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及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6期

3 孙永祥,张晶;近期中亚国家的油气出口潜力和制约因素[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07期

4 冯玉军;大国及地区势力对中亚高加索的争夺及其影响[J];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06期

5 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6 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下)[J];国际观察;2007年03期

7 寇忠;;中亚输气管道建设的背景及意义[J];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02期

8 刘庆;王利涛;;近年国内软力量理论研究综述[J];国际论坛;2007年03期

9 宋玉华,姚建农;论新兴大国的崛起与现有大国的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06期

10 安维华;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与帕西地缘政治[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效峰;;国际机制与和谐亚太建设[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甘钧先;;“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与中国外交[J];东北亚论坛;2010年05期

3 宋效峰;;国际机制与和谐世界构建:基于亚太地区的视角[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年01期

4 本刊编辑部;;中国国际关系理事会会议综述[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郭清水;中国参与东盟主导的地区机制的利益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9期

6 谢立言;;中国外交的多边主义转型及其解释[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7 卢晨阳;;中国对多边外交的参与及对策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8年02期

8 张清敏;;冷战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分析[J];国际论坛;2006年02期

9 刘杰;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结构性障碍与创新机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唐萱萱;;构建和谐世界 创新中国外交[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宝煦;;革命与发展: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中国外交的比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2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仇发华;;从朝鲜核问题的演变看中国外交倾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吴文兵;;国际机制变迁的动因及其批判[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5 牛玉峰;;邓小平与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外交[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7 刘杰;;中国和平发展的“机制化生存”理念[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8 夏立平;;论当代国际机制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欧阳程奕;;价值视阈下的新中国外交:1949-2009[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10 彭沛;;联合国改革与中国的外交选择[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欣;《中国外交》白皮书在昆举行发行仪式[N];云南日报;2006年

2 杨毅;APEC与中国外交新思维[N];华夏时报;2004年

3 李诗佳邋白洁;中国外交践行“和谐”理念[N];人民日报;2008年

4 早报记者 周晶璐;中国外交部新调要员忙开局[N];东方早报;2008年

5 记者张小溪 范勇鹏;公共外交成中国外交重要开拓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靓;“中国增军力也不是美国敌人”[N];东方早报;2007年

7 青岩;“Shut up”与“微笑征服世界”[N];南方周末;2006年

8 吴建民;和谐世界理念将造福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实习生 江澄;“用自己的努力去强盛我们的祖国”[N];广西日报;2010年

10 宋国友;阐述中国外交的价值观[N];东方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欣佳;中国在国际机制中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0年

2 李根信;中国新安全观与防扩散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3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李小军;导弹扩散及其控制制度[D];复旦大学;2006年

5 王云芳;走向有效的多边主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刘渝梅;东亚地区合作与中国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晓萍;中国外交中的观念因素[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8 刘力;合作与碰撞[D];外交学院;2008年

9 叶晓林;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结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索伟;八国集团与中国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2 黎红梅;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机制的战略选择[D];湘潭大学;2006年

3 戈治国;冷战后中国对非外交新国际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实践创新[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付牛林;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非殖民化进程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5 甄文东;冷战后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进程及利弊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6 刘振兴;论冷战后中国外交的伙伴关系战略[D];外交学院;2008年

7 张宏辉;地区主义与中国外交[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单绍萍;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9 刘田林;中国外交样式的新补充:海上联合军事演习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10 金湛清;中国的和平崛起与软实力建设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12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12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a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