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中国和美国——从战略三角到后现代三角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玉奇;;俄罗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J];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06期
2 韦幼苏;中俄对欧盟政策之比较[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张友国;中亚利益格局中的美国与中国[J];东北亚论坛;2004年03期
4 郭宇立;林芯竹;楚树龙;;美国、中国的发展变化与世界格局[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08期
5 秦放鸣;孙庆刚;;美俄中亚战略研究——基于中国的视角[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熊小庆;杨兴礼;刘今朝;艾少伟;张超阳;;大国因素对当今中国-伊朗关系的影响[J];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03期
7 马建勋;;论美国对中国地缘政治安全的影响[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8 赵飞;;浅析美国在中亚战略的调整及对中国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波波·罗;张红;;俄罗斯、中国及中亚的权力制衡:融合还是竞争?[J];俄罗斯研究;2009年06期
10 赵维焘;谢丽娟;;后冷战时期中美东亚战略:差异、合作与展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雷;;转型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对比分析[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2 施雪华;邓集文;;当前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问题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施雪华;邓集文;;当前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问题与对策[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淑仁;;论中国与欧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A];国际经贸研究论文集(2003年)[C];2003年
5 李丹阳;;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思考——以中央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制度三领域为例[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戴昌桥;;中美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比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钱宗旗;;普京时代俄中东外交的特点及发展趋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孙凌齐;;任重道远——2008年大选前的俄罗斯[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庄佩君;;美国大都市区的行政联合及其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冯绍雷;;建构中的俄罗斯、欧盟与美国的关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荣升;通报我省代表团出访俄罗斯情况[N];黑龙江日报;2005年
2 臧文茜;俄罗斯科考:新北极争夺战开始?[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3 韩显阳;俄法总统选择“对话”而非“对抗”[N];光明日报;2007年
4 黄培昭;美新政策难解伊拉克困境[N];人民日报;2007年
5 田春生;争夺俄罗斯:黑金石油的微笑[N];中国经营报;2003年
6 邵颖波;俄罗斯:选举之前的喧嚣与沉寂[N];经济观察报;2004年
7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王传宝;印俄强化伙伴关系[N];经济日报;2005年
8 裴远颖;俄罗斯的战略性收缩[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9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学者 叶海林;继续生活在核和平之中[N];东方早报;2007年
10 穆东升;在反腐中艰难前行的俄罗斯[N];法制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2 阮建平;二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D];武汉大学;2004年
3 毕洪业;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杜正艾;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D];外交学院;2003年
5 庞大鹏;俄罗斯政治转轨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汪宁;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伟章;转轨期中国县级政府制度供给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9 金是用;安全与发展:二战以来中国—菲律宾关系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李飞;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鑫;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博弈[D];暨南大学;2007年
2 边云霞;哈萨克斯坦与中美俄的石油外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永弟;从冷战后北约东扩看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包围[D];暨南大学;2009年
4 王苗苗;美国新干涉主义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霞;冷战后美国中亚战略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郑忠民;论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美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莹;冷战后美国的东南亚安全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5年
8 石强;论美俄之间的核军备控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晓川;当代俄罗斯外交学现状与动向评析[D];外交学院;2009年
10 王有为;中美政治社会化之教化机制和内化机制比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18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1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