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原联邦德国建交谈判过程分析
【学位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D829
【文章目录】:
绪论
一、立论的缘起和课题意义
二、 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
第一章理论框架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本文研究方法的适用问题
第二章 1955 年的时机——未果的试探
第一节 双方的累积权力结构
第二节双方的具体结构权力
小结
第三章 1964 年的尝试——无果的接触
第一节伯尔尼会谈的分析阶段和框架阶段
第二节 双方的累积权力结构
第三节双方的具体结构权力
小结
第四章 1972 年的突破——终成正果
第一节 1972 年中德建交谈判的分析阶段
第二节谈判的框架阶段
第三节谈判的细节阶段
第四节双方的累积结构权力
第五节双方的具体权力结构
结语
致谢
附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舒民;;中国外交面临新挑战 中国智库要提升国际对话能力[J];公关世界;2010年09期
2 吴晓芳;;中国外交何去何从[J];世界知识;2011年18期
3 张沛;;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体系观与中国外交[J];国际展望;2011年04期
4 王日华;;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5期
5 叶青;;从战争与革命到和谐世界——略论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观发展与中国外交[J];国际展望;2011年04期
6 何龙群;;从中国—东南亚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J];教学与研究;2011年06期
7 尹承德;;叱咤国际风云 建树外交伟业——论陈毅同志对中国外交的历史性贡献[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8 张海冰;;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外交[J];国际展望;2011年04期
9 刘飞旭;秦驭初;常慧宁;;新局势下中国外交角色与战略的转变[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4期
10 牛新春;;中美关系的八大迷思[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宝煦;;革命与发展: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中国外交的比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2 牛军;;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仇发华;;从朝鲜核问题的演变看中国外交倾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牛玉峰;;邓小平与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外交[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欧阳程奕;;价值视阈下的新中国外交:1949-2009[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7 彭沛;;联合国改革与中国的外交选择[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吴莼思;;中国安全外交概念初探[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王巧荣;;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郭学堂;;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记者 俞懿晗;牵动全球神经的中国外交关键词[N];东方早报;2005年
2 王义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中国外交孕育“大手笔”[N];南方周末;2005年
3 吕岩松;俄新外长称赞中国外交活跃[N];人民日报;2004年
4 ;《中国外交》(2004年版)在京首发[N];人民日报;2004年
5 李肇星;和平 发展 合作[N];人民日报;2005年
6 张琏瑰 马小军 秦治来;30年中国外交六题[N];学习时报;2008年
7 记者赵伟;2009年版《中国外交》在长首发[N];长春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花馨 李关云;委员建言中国外交新政:刚柔相济,软硬兼施[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9 秦亚青 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世界转型与中国外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丁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抗美援朝与中国外交及其大国地位的确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李根信;中国新安全观与防扩散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3 关培凤;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D];武汉大学;2007年
4 王云芳;走向有效的多边主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马晶;冷战后韩国的东北亚政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6 杨晓萍;中国外交中的观念因素[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7 何中顺;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研究:理论与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刘力;合作与碰撞[D];外交学院;2008年
9 叶晓林;中国外交决策支持系统结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楠;中国和原联邦德国建交谈判过程分析[D];外交学院;2006年
2 付牛林;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非殖民化进程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3 刘振兴;论冷战后中国外交的伙伴关系战略[D];外交学院;2008年
4 赵
本文编号:2833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33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