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东盟合作关系中政治与经济影响因素测度

发布时间:2020-11-01 05:55
   正一、前言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亚洲地缘政治风云变幻,面对中国崛起、美国重返亚太,东盟国家抱团集力以小博大,各种政治、经济因素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新格局的形成,各国外交政治经济互动明显。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东盟合作关系中的政治影响因素和经济影响因素进行测度,找出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为发掘中国—东盟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互动机制奠定基础,为下一步制定中国—东盟关系深入发展策略提供有益帮助。
【文章目录】:
一、前言
二、经济影响因素测度
    (一) 指标与数据选择。
    (二) 模型建立。
        1. 混合OLS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的选择。
        2. 混合OLS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3. 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4. 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并确定最优模型。
    (三) 模型结果分析。
        1. 人均GDP。
        2. 通货膨胀率。
        3. 东盟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占该国GDP比重。
        4. 中国对东盟国家承包工程完成额占该国GDP比重。
三、政治影响因素测度
    (一) 指标与数据选取。
    (二) 模型建立。
    (三) 模型结果分析。
        1. 失业率。
        2. 参与TPP。
        3. 其他因素分析。
四、政治和经济影响因素测度
    (一) 指标与数据选择。
    (二) 模型建立。
    (三) 模型结果分析。
        1. 东盟国家体制。
        2. 东盟国家基础设施。
        3. 东盟国家高等教育与培训。
        4. 商品市场效率。
五、总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宏恩;;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与东亚金融危机后的东盟经济增长[J];财贸经济;2011年12期

2 卓建明;;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的变化[J];东南亚纵横;1993年04期

3 孙林;;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基于出口相似性指数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11期

4 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1期

5 朱陆民;刘燕;;试析南海问题的特点及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6 许宁宁;;RCEP: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J];东南亚纵横;2012年10期

7 王玉主;;RCEP倡议与东盟“中心地位”[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5期

8 尤安山;中国经济崛起及与东盟的经贸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9 王道俊;;建立CAFTA对于中国-东盟贸易产生的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10 王玉主;;自贸区建设与中国东盟关系——一项战略评估[J];南洋问题研究;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虹;陈晓宇;王红霞;;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Chinese and Indian software industries[J];China Economist;2008年06期

2 吴小玲;;实现环钦州湾地区的经济腾飞——从发展现代物流业入手[J];沧桑;2006年03期

3 王玉主;;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目标及对双边关系的影响[J];创新;2012年03期

4 方虹;陈晓宇;王红霞;;中国与印度软件产业竞争性与互补性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5 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拟的分析[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6 段有洋;勾维民;高文斌;;中国与文莱渔业合作的分析[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7 吕建兴;刘建芳;祁春节;;中国—东盟果蔬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1年02期

8 孙林;李岳云;;我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能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吴郁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利益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6年01期

10 王凤阳;;日本野田内阁的TPP政策剖析[J];国际观察;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金照;基于能值分析的陕西小麦、玉米、苹果、大枣比较优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陈秀莲;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与服务贸易壁垒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卢红飚;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凌华;基于农产品贸易的中韩FTA可行性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庆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权力合法化路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7 李海燕;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货币协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胡冰川;WTO框架下FTA国别效应的动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魏巍;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及预期经济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国际;CAFTA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远铜;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南美农产品贸易增长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田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刘珊;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冯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粤桂“东盟政策”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贺霜虹;CAFTA背景下云南省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宫济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结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7 张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视阈中云南的机遇与挑战[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党娜;泛北部湾区域金融机构合作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9 王珍珍;泛北部湾地区证券市场合作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10 邓群飞;基于技术结构视角的中国—东盟贸易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蕴岭;东亚合作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J];当代亚太;2002年01期

2 曹云华;金融危机以来东盟—日本关系的变化[J];当代亚太;2003年11期

3 鲁道夫·赛维里诺;王玉主;;中国—东盟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J];当代亚太;2008年03期

4 陈衍德;陈遥;;20世纪末以来中、美与东盟的三边互动关系——以权力转移为视角[J];当代亚太;2009年06期

5 王玉主;;亚洲区域合作的路径竞争及中国的战略选择[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6 沈铭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7 古小松;多种方式 分步推进 十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推进形式选择[J];东南亚纵横;2002年05期

8 詹冬;试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本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J];东南亚纵横;2002年05期

9 张家寿;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汇率制选择探析[J];东南亚纵横;2004年05期

10 李晨阳;;试论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东南亚因素[J];东南亚纵横;2006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翀;东盟的中国观[D];暨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梅;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2 王馨;茅锋;;地区联盟牵动大国格局——评2006年东盟外长年会[J];东南亚纵横;2006年09期

3 王士录;;东盟合作机制与原则改革的争论及前景[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4 马孆;;东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顾[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5 张学刚;;终于召开的东盟系列峰会[J];世界知识;2009年22期

6 ;中国与东盟商企代表热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J];当代广西;2010年03期

7 于臻;;冷战后东盟对西方人权压力的反应及其影响[J];东南亚研究;2011年01期

8 马孆;;东盟与印度“10+1”合作机制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2年04期

9 马燕冰;;中国—东盟:打造“钻石十年”[J];世界知识;2013年21期

10 安东尼·罗利;黄丁兰;;东盟按日本的示意行事[J];南洋资料译丛;197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7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8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浩;东盟地区主义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及其延展[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勇;冷战结束前后日本与东盟国家合作特点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江韵;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战略(1997~2008)[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永红;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分工探讨[D];广西大学;2005年

8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9 李镜池;减免东盟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65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865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e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