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核分享制度:变迁与管理(1954-1966)
发布时间:2021-02-17 22:39
本文是一篇历史解释类论文,目的在于解释冷战前期在北约内部出现的核分享制度这一历史现象。本文的研究兴趣从这个问题而来:面对核困境,北约作为同盟为什么没有发生大的分裂?这违反传统现实主义常识。从同盟内的自我调适这个角度衍生出本文想要回答的三大问题:作为一项适应与管理核困境的制度,北约核分享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如何?核分享机制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发生变迁?谁以何种手段对核分享加以管理?针对这三个问题,答案也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本文的史实基础部分。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根据美国解密档案来还原1954年至1966年北约内部核关系及核分享机制的建立与变迁的具体过程。五十年代中期以后,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下开始建立一套调和核困境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核分享机制,其目的是,以赋予欧洲国家对核武器的部分控制权的方式来整合欧洲、维护北约团结。肯尼迪政府对这一政策的精神与内容都进行了调整,但仍然放弃了美国对其核力量的绝对控制权。结论是,北约之所以能够在核困境中保持完整,是因为在它的内部建立了一套较可信、可行的核产权制度。第二章和第三章构成正文的第二个部分,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利用同盟制度选择...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一、提出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文章结构
第一章 北约核分享史(1954-1966)
第一节 核分享的背景(杜鲁门的遗产)
一、多边主义的国际治理体系
二、原子能控制机制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与核分享的起源
一、艾森豪威尔带来的"新面貌"
二、可供选择的核分享方式
第三节 艾森豪威尔时期的核分享进程(1954-1960)
一、早期(1954-1957)
二、中期(1958-1959)
三、后期(1960)
四、回顾与评价
第四节 艾森豪威尔时代之后的核分享进程(1961-1966)
一、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的新变量
二、肯尼迪的应对办法及其后果
三、美国的补救措施及混合体制的建立
第二章 分析模式一:同盟中的制度选择
第一节 作为组织的同盟
一、为什么会存在同盟?(对黑匣子学说的批判)
二、同盟有那些不同的制度化层次?
第二节 影响同盟制度选择的四个要素
一、前人解释(交易成本)
二、在交易成本说基础上的补充(公共程度、风险分配与风险选择)
第三章 北约核分享中的制度选择
第一节 理论预期
一、机会主义风险与交易价值
二、公共产品程度
三、交易成本—产出风险平衡
四、风险选择
第二节 理论检验
一、检验一
二、检验二
三、检验三
四、检验四
第三节 综合解释
第四章 分析模式二:同盟管理
第一节 同盟不稳定的根源
一、已有的解释
二、新的视角
第二节 同盟管理的手段
一、同盟关系中的产权问题
二、个体层次上的救济手段
三、组织层次上的管理手段
第三节 信任在同盟管理中的作用
一、对信任的定义:追根溯源
二、关于信任的几个命题
三、信任关系的建构:同盟交往中的具体操作(再保证博弈)
第五章 北约核分享中的同盟管理
第一节 理论回顾
第二节 史实解释
一、担保
二、自缚其手
三、组织控制
四、信任建立
总结:同盟管理与制度变迁的连接者——政治企业家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战后初期美国对英国核外交政策的转变[J]. 崔兆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S2)
[2]导弹时代的核武器与政治1955~1968——互联网上研究美国核历史的重要档案集[J]. 侯锐.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5)
[3]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 张莹瑞,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3)
[4]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关于核报复战略的内部争论[J]. 石斌. 史学月刊. 2004(11)
[5]二战后美国原子能国际控制政策的形成及失败[J]. 李胜凯. 齐鲁学刊. 2004(03)
[6]论国际关系理论中社会性因素的缺失[J]. 郑飞.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12)
[7]试析西方政治市场理论的缺陷[J]. 陈洪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05)
[8]团队合作的博弈机制[J]. 张朝孝,蒲勇健.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9)
[9]不确定条件下判断与决策的新框架——2002年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思想介评[J]. 周战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 何树贵. 经济问题探索. 2003(02)
博士论文
[1]艾森豪威尔政府国家安全政策研究[D]. 郭培清.东北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美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研究(1947—1958年)[D]. 解红丽.苏州大学 2005
[2]戴高乐与阿登纳欧洲联合的战略与行动之比较[D]. 丁祖煜.曲阜师范大学 2004
[3]五十年代初期西欧联合的再探讨——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功和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失败看西欧联合[D]. 许艳民.华中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038651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一、提出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文章结构
第一章 北约核分享史(1954-1966)
第一节 核分享的背景(杜鲁门的遗产)
一、多边主义的国际治理体系
二、原子能控制机制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与核分享的起源
一、艾森豪威尔带来的"新面貌"
二、可供选择的核分享方式
第三节 艾森豪威尔时期的核分享进程(1954-1960)
一、早期(1954-1957)
二、中期(1958-1959)
三、后期(1960)
四、回顾与评价
第四节 艾森豪威尔时代之后的核分享进程(1961-1966)
一、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的新变量
二、肯尼迪的应对办法及其后果
三、美国的补救措施及混合体制的建立
第二章 分析模式一:同盟中的制度选择
第一节 作为组织的同盟
一、为什么会存在同盟?(对黑匣子学说的批判)
二、同盟有那些不同的制度化层次?
第二节 影响同盟制度选择的四个要素
一、前人解释(交易成本)
二、在交易成本说基础上的补充(公共程度、风险分配与风险选择)
第三章 北约核分享中的制度选择
第一节 理论预期
一、机会主义风险与交易价值
二、公共产品程度
三、交易成本—产出风险平衡
四、风险选择
第二节 理论检验
一、检验一
二、检验二
三、检验三
四、检验四
第三节 综合解释
第四章 分析模式二:同盟管理
第一节 同盟不稳定的根源
一、已有的解释
二、新的视角
第二节 同盟管理的手段
一、同盟关系中的产权问题
二、个体层次上的救济手段
三、组织层次上的管理手段
第三节 信任在同盟管理中的作用
一、对信任的定义:追根溯源
二、关于信任的几个命题
三、信任关系的建构:同盟交往中的具体操作(再保证博弈)
第五章 北约核分享中的同盟管理
第一节 理论回顾
第二节 史实解释
一、担保
二、自缚其手
三、组织控制
四、信任建立
总结:同盟管理与制度变迁的连接者——政治企业家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战后初期美国对英国核外交政策的转变[J]. 崔兆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S2)
[2]导弹时代的核武器与政治1955~1968——互联网上研究美国核历史的重要档案集[J]. 侯锐.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5)
[3]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 张莹瑞,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3)
[4]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关于核报复战略的内部争论[J]. 石斌. 史学月刊. 2004(11)
[5]二战后美国原子能国际控制政策的形成及失败[J]. 李胜凯. 齐鲁学刊. 2004(03)
[6]论国际关系理论中社会性因素的缺失[J]. 郑飞.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12)
[7]试析西方政治市场理论的缺陷[J]. 陈洪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05)
[8]团队合作的博弈机制[J]. 张朝孝,蒲勇健.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9)
[9]不确定条件下判断与决策的新框架——2002年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思想介评[J]. 周战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 何树贵. 经济问题探索. 2003(02)
博士论文
[1]艾森豪威尔政府国家安全政策研究[D]. 郭培清.东北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美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研究(1947—1958年)[D]. 解红丽.苏州大学 2005
[2]戴高乐与阿登纳欧洲联合的战略与行动之比较[D]. 丁祖煜.曲阜师范大学 2004
[3]五十年代初期西欧联合的再探讨——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功和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失败看西欧联合[D]. 许艳民.华中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038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03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