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转型:一种类型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24 07:06
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崛起及其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激烈讨论。然而,学界对于国际秩序定义的持续争论,以及世界政治中"秩序转型"机制的理论化缺失,使得这些争论各执一词。文章通过回归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引入国际秩序的综合定义,并对其进行分层(基于规范、基于权力和基于规则)与分类(安全领域、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在此基础上,文章区分了国际秩序转型的三种不同形态,分别是基于规范秩序的系统性转变,基于权力秩序的格局性转变,以及基于规则秩序的制度性转变。在亚太地区秩序转型的过程中,国际秩序的九个维度呈现复杂而多样的动态发展趋势。作为塑造未来地区秩序的主要行为者,中国同时扮演着支持者、改革者和挑战者等多重角色。中国崛起对国际秩序的冲击将比普遍认为的面临更多困难,其结果也充满不确定性。
【文章来源】:当代亚太.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7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有国际秩序研究的三个不足
(一)国际秩序的定义模糊不清
(二)秩序转型的理论化程度低
(三)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简单化
三、国际秩序的再定义
四、秩序转型的理论化
五、中国如何影响国际秩序:类型化分析
六、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念竞争、秩序构建与权力转移[J]. 徐进. 当代亚太. 2019(04)
[2]领导权转移与全球治理:角色定位、制度制衡与亚投行[J]. 贺凯,冯惠云,魏冰. 国际政治科学. 2019(03)
[3]国际秩序转型期的中美制度竞争——基于制度制衡理论的分析[J]. 汪海宝,贺凯.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9(03)
[4]国际秩序变迁与中国的选项[J]. 唐世平.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3)
[5]“退出外交”与全球治理秩序——一种制度现实主义的分析[J]. 任琳. 国际政治科学. 2019(01)
[6]无序体系中的国际秩序[J]. 阎学通. 国际政治科学. 2016(01)
[7]国际利益格局调整与国际秩序转型[J]. 刘丰.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5(05)
[8]中国是现状改变国吗?——基于信念体系操作码的解读[J]. 冯慧云. 国际政治科学. 2009(03)
[9]国际体系秩序与国际社会秩序[J]. 秦亚青. 现代国际关系. 2005(10)
本文编号:3156917
【文章来源】:当代亚太.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7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有国际秩序研究的三个不足
(一)国际秩序的定义模糊不清
(二)秩序转型的理论化程度低
(三)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简单化
三、国际秩序的再定义
四、秩序转型的理论化
五、中国如何影响国际秩序:类型化分析
六、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念竞争、秩序构建与权力转移[J]. 徐进. 当代亚太. 2019(04)
[2]领导权转移与全球治理:角色定位、制度制衡与亚投行[J]. 贺凯,冯惠云,魏冰. 国际政治科学. 2019(03)
[3]国际秩序转型期的中美制度竞争——基于制度制衡理论的分析[J]. 汪海宝,贺凯.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9(03)
[4]国际秩序变迁与中国的选项[J]. 唐世平.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3)
[5]“退出外交”与全球治理秩序——一种制度现实主义的分析[J]. 任琳. 国际政治科学. 2019(01)
[6]无序体系中的国际秩序[J]. 阎学通. 国际政治科学. 2016(01)
[7]国际利益格局调整与国际秩序转型[J]. 刘丰.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5(05)
[8]中国是现状改变国吗?——基于信念体系操作码的解读[J]. 冯慧云. 国际政治科学. 2009(03)
[9]国际体系秩序与国际社会秩序[J]. 秦亚青. 现代国际关系. 2005(10)
本文编号:3156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156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