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法美结盟及其对美国革命成功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7-05-07 06:04

  本文关键词:法美结盟及其对美国革命成功的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法美结盟可以说是美国发展对外关系的第一个果实,从美国的所得来看,应该说是其外交的一大胜利,基本上达到了要法国公开介入战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的实现,恰恰是把外交政策的制定基于现实利益考虑之上的结果。如果意识形态在决策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要想取得法国对美国独立事业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法美结盟违背了美国为发展自己的对外关系而确定的"不卷入欧洲国家战争和纷争"这一原则,没有坚固的基础,只是美国在特殊情况下对原则的一种妥协而已。这一联盟最终走向解体,便成为1783年后美国外交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关键词】意识形态 法美结盟 美国革命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项目批准号05JJD7701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856.5;D871.2
【正文快照】: 在美国对外关系史上,美国与法国结盟可以说是这个新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结出的第一个果实,自然也成为研究美国革命时期外交无法绕开的主题。很多学者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认为美国革命那一代人在外交上追求的基本目的是政治上保持在欧洲大国争夺之外,维护美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雅静;;浅析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2 毛祥松;;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J];才智;2011年18期

3 徐海燕;;金融危机与俄政党的政治思潮[J];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04期

4 张勇;;援越抗美时期中越外交中的决策思想研究[J];求索;2011年06期

5 秦德占;;澳大利亚工党政策实践背后的政治哲学及其变迁[J];新视野;2011年04期

6 曹毅哲;;伦理与政治之争: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显与隐——读《意识形态的终结》之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赵明昊;;中国模式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威胁吗?[J];当代世界;2011年07期

8 王炎;;命名政治——以色列地名与话语霸权[J];开放时代;2011年02期

9 王立新;;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内容与作用[J];史学集刊;2011年05期

10 李萍;;儒学复兴与中国和平崛起[J];学习月刊;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周民锋;;中国和平发展时期的意识形态观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张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坚持和发展[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4 苏城乡;侯德贤;;台湾问题——意识形态视野下的探析[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5 汤光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兼论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所谓意识形态“威胁”[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6 汪段泳;;想象中的帝国与帝国的想象——从“帝国电影”中看美国霸权外交的社会民意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王巧荣;;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外交思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黄颖;;和谐世界构建中的文化外交[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杨玲玲;;改革开放与促进朝鲜半岛和平[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锦前;;解读当前国际宗派纷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京政治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南振声 执笔 李书吾;中国发展的意识形态底蕴[N];文汇报;2011年

2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意识形态范畴需要基础理论的澄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何怀远 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部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全球屏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黄河 通讯员 韩浩;意识形态口第二次工作例会召开[N];阿克苏日报;2007年

5 上海财经大学 鲁品越;以建设性姿态走出“左右泥潭”[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宫秀川;意识形态与“韬光养晦”[N];学习时报;2011年

7 张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N];吉林日报;2009年

8 陈键兴;岛内舆论批当局为意识形态不顾民众福祉[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刘力达;恐怖与反恐的意识形态困境[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联合课题组 执笔人:曾凡光 朱新行 余世才 白雄奋 李军 唐志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N];南方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安;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季丽新;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D];山东大学;2006年

4 谢忠文;从革命到治理[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5 国洪梅;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研究(1933-194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佟文娟;过程与分析:媒体与台湾政治民主化(1949-2007)[D];厦门大学;2008年

7 叶政;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9 刘力;合作与碰撞[D];外交学院;2008年

10 罗辉;宗教对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创峰;历史没有终结[D];河南大学;2003年

2 倪春纳;政党、知识分子与思想整合[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李富靖;意识形态的转变对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7年

4 夏心愉;“非常新加坡”—从新加坡旅游符号机制看国家整体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8年

5 许立根;从政党宣言看冷战后西欧社民党的意识形态调整[D];山东大学;2009年

6 梁世伟;浅议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鹏;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唐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意识形态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欧阳小刚;朝鲜半岛统一内部障碍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分析[D];延边大学;2002年

10 田芳;美国的全球民主战略[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法美结盟及其对美国革命成功的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49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f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