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亚太多边外交中的同盟逻辑
本文关键词:冷战后美国亚太多边外交中的同盟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逐渐开展多边外交以作为对同盟体系的补充,其多边外交具有高度选择性、浓厚的结果导向和特定功能性导向等偏好,难以达到多边主义外交的标准,单边主义、双边主义及少边主义的色彩更为强烈。美国亚太地区的双边同盟体系与多边外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同盟体系制约了开放、多元的亚太地区架构的形成,并限制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战略选项,在客观与主观上都制约了美国采取多边主义外交的可能。另一方面,同盟逻辑贯穿美国亚太多边外交的始终,它积极与同盟及伙伴进行"俱乐部式"的小多边互动,利用同盟体系塑造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地区多边秩序并日益在多边场合划分阵营,对中国进行多边牵制与施压。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美国亚太外交 多边外交 同盟逻辑 多边主义
【分类号】:D871.2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冷战结束后,美国开始在亚太地区拓展多边外交,相继创设或参与了一系列多边安全与经济组织。尽管多边外交在美国外交政策选项中的地位时升时降,但无疑是其介人亚太事务、塑造地区秩序的重要工具。自2009年 奥巴马当选总统以来,美国政府曾以“巧实力”为口号积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茹;;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网络化及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4期
2 刘建飞;;简析多边主义的历史演变[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3 杨毅;;美国亚太联盟体系与中国周边战略[J];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03期
4 刘世强;;霸权依赖与后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困境[J];当代亚太;2013年03期
5 王森;杨光海;;东盟“大国平衡外交”在南海问题上的运用[J];当代亚太;2014年01期
6 王帆;;美国与新西兰联盟的裂痕[J];世界历史;2007年02期
7 张勇;;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地区“少边主义”外交浅析[J];美国研究;2012年02期
8 王联合;;美国亚太安全战略论析:“聚合安全”视角[J];美国研究;2014年02期
9 秦亚青;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10期
10 钱文荣;关于多边主义、多边外交的几点理论和政策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F;;“新地区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J];创新;2009年03期
2 林钟高;徐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国家利益分析及其调整——基于国际制度合作理论的研究[J];财经论丛;2007年04期
3 薛珩;张家飞;史学武;;试论中国多边外交的特点与趋势[J];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杨旭涛;唐彦林;;国际机制理论与东北亚能源外交[J];东北亚论坛;2008年05期
5 刘雪莲;;朝核问题视角下的东北亚安全[J];东北亚论坛;2010年04期
6 熊光清;;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对国际体系变革的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4期
7 王公龙;多边主义与东亚的安全困境[J];当代亚太;2002年10期
8 李恒;东亚区域合作: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网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5年01期
9 周芸芸;;美国“301条款”体现的单边主义与WT0组织法体现的多边主义冲突[J];德宏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赵月峰,李华锋;冷战后中国多边首脑外交:作用与方向[J];东疆学刊;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钟高;徐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价值分析与国家利益的调整——基于国际制度合作论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莼思;;联合国与国际反恐合作——兼论联合国与美国的关系[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叶青;;试析新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的理念演变及动因[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4 王耀东;;“金砖四国”:中国参与多边合作的新提升[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马斌;;中国中亚多边外交的限度——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余博闻;;新兴大国与全球经济治理领导集团改革:变量和趋势[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汤伟;;城市嵌入全球治理的机制及其意义[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8 仇华飞;;国际秩序转变中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秋梅;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际迁移组织(IOM)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宫世霞;当代俄罗斯外交学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赵宇敏;从文化的影响看中美关系[D];外交学院;2011年
5 肖洋;建立信任措施实践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6 崔荣伟;美国区域贸易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苏国辉;东亚经济合作视角下中国经济安全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李昕;国际组织中的制度变化和制度适应能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吴世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利文;东南亚反恐合作的国际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颖;日本在亚洲实践多边主义的原因及困境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业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东北亚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蒋红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困境及纾解[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永洁;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体系的转变[D];山东大学;2010年
6 王发龙;奥巴马政府多边外交政策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薛蕾;东亚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与路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董蕙竹;新时期中国与东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雷;合法性、话语权与外交软权力的实现[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黄艳;冷战后中国东亚多边外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新涛;;日印近期强化战略合作的深层背景与影响[J];东北亚论坛;2011年02期
2 张国庆;刘骏民;;经济虚拟化、金融危机与政府规制[J];当代财经;2009年10期
3 贾都强;全球化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J];当代亚太;2001年04期
4 倪峰;霸权稳定模式与东亚地区政治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02年07期
5 杨运忠;美国新军事霸权战略[J];当代亚太;2004年04期
6 刘新华;;日澳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J];当代亚太;2007年06期
7 刘丰;;安全预期、经济收益与东亚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8 鞠海龙;;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9 刘中伟;沈家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研究前沿与架构[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10 朱锋,朱宰佑;多边机制与东亚安全[J];当代亚太;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赴菲律宾特派记者 于景浩;[N];人民日报;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逸舟;;大胆尝试新的思路及措施,并将重点放在周边——立足本地区开展多边外交[J];世界知识;2001年22期
2 王明进;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J];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3 邝艳湘,向洪金;浅析多边外交的优势与局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4 宋君毅;多边外交:构建和平崛起的平台[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5 张泽;;中国“和平崛起”与多边外交——多边外交对我国的积极作用、挑战和应对建议[J];党史纵横;2006年04期
6 沈国放;;新形势下看中国的多边外交[J];世界知识;2006年17期
7 吴建民;;多边外交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平台——重新认识多边外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王文平;;论新中国多边外交的历史演进与现实选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贾春阳;;多边外交与中国[J];大连干部学刊;2007年06期
10 卢晨阳;;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进程和特征[J];新视野;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斌;;中国中亚多边外交的限度——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孙西辉;;新中国60年多边外交的发展历程与面临的挑战[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3 陈东晓;;新中国多边外交的继承与创新:时代景观和战略思考[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4 蔡佳禾;;周恩来与1954年印支问题日内瓦会议——从多边外交视角进行的研究[A];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1998年
5 叶青;;试析新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的理念演变及动因[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余丽;;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看和谐世界的建构[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赛力;;和平发展的中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同世界共赢[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黄富强 覃文宇;陈健畅谈“联合国和中国的多边外交”[N];广西政协报;2007年
2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吴妙发;我多边外交不断扩展 金砖峰会添重要一笔[N];解放日报;2011年
3 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 陈健;中国多边外交面临新课题[N];解放日报;2011年
4 罗建波;中国的多边外交[N];学习时报;2005年
5 国际问题专家 华益声;中国多边外交助力阿富汗重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6 吴妙发;中国联合国多边外交魅力独具[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7 早报记者 黄翱;李保东出任副外长主管军控[N];东方早报;2013年
8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杨洁勉;中国多边外交的一次伟大实践[N];文汇报;2006年
9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张贵洪;国际体系处关键转型期 我与联合国共迎新机遇[N];解放日报;2011年
10 李双伍;多边外交闪亮国际舞台[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都允珠;后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区域多边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Willy Léonel SOUO(威利);中国与加蓬的外交关系:从1974年到现在[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艳;冷战后中国东亚多边外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李国伟;中国多边外交研究的现状与前景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王国燕;论冷战后中国的多边外交[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波;新中国多边外交发展历程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王浩;迈向世界大国之路——对中国实施多边外交的探讨及展望[D];外交学院;2003年
6 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刘晓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多边外交[D];辽宁大学;2012年
8 冯晨旭;革命后国家的多边外交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李大国;试析中国的多边外交[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覃辉银;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思考[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冷战后美国亚太多边外交中的同盟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45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