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东亚合作战略评析——区域性公共产品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日本的东亚合作战略评析——区域性公共产品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消费是分析东亚区域合作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在不同阶段提供了各种形态的区域性公共产品,这成为日本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和实现自身大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途径之一。为了实现最优供给模式,日本经历了从单向供给到机制建设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日本分别遵循"开放的地区主义"和"竞争性合作"等原则,处理和协调与域外大国和域内大国的关系,并力图通过"加权总和"和"最优环节"等供给方式缓解战略意图与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
【关键词】: 区域性公共产品 东亚区域合作 战略意愿 供给能力 外部性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BG50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6JAGJW003) 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度资助项目《日本的东亚经济合作战略》
【分类号】:F131.3;D831.3
【正文快照】: 东亚地区在战后日本的外交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积极扮演区域性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有效促进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藉由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作用塑造大国形象,已成为日本开拓亚洲外交的核心途径和基本方式之一。何谓区域性公共产品,它与传统的国际公共产品有何内在的联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岛厚志;亚洲共同货币的意义以及日中合作的重要性[J];日本学刊;2005年01期
2 张建新;霸权、全球主义和地区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8期
3 樊勇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解析区域合作的另一个理论视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欧债危机与欧洲货币一体化:基于制度变迁的因素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单飞跃;肖顺武;;市场极端主义的经济法矫正研究——基于经济法与民商法功能互补的视角[J];北方法学;2011年04期
3 桂花;;国际货币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21期
4 张燕军;;大国协作、共同安全——东北亚安全合作模式的探索——及与均势、霸权稳定模式的比较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杜人淮;;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的政府与市场理论述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6期
6 于营;权力、利益、观念——国际机制的三种理论范式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徐静;;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认同危机的思考[J];沧桑;2010年10期
8 卢光盛;;国际公共产品与中国—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关系[J];创新;2011年03期
9 黄真;夏安凌;;世界经济治理的政治模式及其启示[J];长江论坛;2006年06期
10 聂庆平;蔡笑;;金融创新、金融力量与大国崛起——基于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2 孟晔;;美国政府采购的国家安全保护机制及其启示[A];政府采购改革与国际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林钟高;徐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价值分析与国家利益的调整——基于国际制度合作论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若彦;;依附理论与拉美国际关系研究[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薛晨;;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与和谐世界理念的实践——以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6 刘志国;;积累的社会结构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波动[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7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霸权如何起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8 康晓;;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视角下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兼论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可能贡献[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9 周忠菲;;如何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东亚集体行动的可能性[A];“美国经济中长期趋势及其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凌云;“双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5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勇;东亚共同体建构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郭秋梅;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际迁移组织(IOM)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蓓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能源外交[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3 许增伟;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晓东;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国际法律渊源的体系化[D];吉林大学;2011年
5 邓恒;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博弈[D];暨南大学;2011年
6 曲鹏飞;中国共产党战略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赵伟;中国企业海外利益拓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郑玉成;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小蓉;陆克文政府时期的对华政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乔文奇;中国—东北亚气候环境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菲力普·于贡 ,刘北成;东亚经济的增长、危机与复苏[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04期
2 王正毅;亚洲区域化:从理性主义走向社会建构主义?——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柏松;;东亚区域合作:希望日本多作贡献[J];东南亚纵横;2007年04期
2 陆建人;;东亚峰会的大国博弈[J];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5年04期
3 陈开明;;东亚经济一体化当以合力谋共赢[J];当代世界;2007年02期
4 吴晓东;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东亚区域合作的桥梁[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李宜强;;欧洲一体化经验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启示[J];当代世界;2010年02期
6 苏浩;东亚区域合作的机制化安排[J];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刘翔峰;东亚区域合作与北美区域合作的比较[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04期
8 李素华;王玉主;;“2005年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当代亚太;2006年01期
9 潘海英;;东亚合作进程中文化认同的建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3期
10 陆建人;开创东亚区域合作的新局面[J];求是;2003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竹俊;;中国与周边经济合作中的美国因素[A];“美国经济中长期趋势及其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扬;;国际关系的信任理论:一种社会学解读——兼析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互信[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3 陈奇星;胡德平;;提升上海政府公共服务制度供给能力的若干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4 万明;;15世纪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建构[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5 沈世顺;;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亚太区域合作形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史定方;;老年公寓是理想的健康之家(摘要)[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7 陈文成;;“看病贵”的成因及对策[A];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暨第二十一次学术年会专辑[C];2007年
8 马淑萍;;我国棉花生产面临的形势分析及发展对策建议[A];2006'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唐琦玉;;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简新华;陈志祥;;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海波;改善政策过程 提高政策供给能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2 田俊荣;重视客户的体验[N];人民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阮晓琴;提高供给能力 中国将建五大能源工程[N];上海证券报;2007年
4 省煤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袁玉清;努力提升煤炭能源供给能力[N];吉林日报;2011年
5 武建成;煤价下跌是降价序幕还是合理回归[N];山西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吴文坤;核电中长期目标显调整信号 国产装备须提升供给能力[N];中国工业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黄桃源;提高航意险市场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N];金融时报;2004年
8 世华;2009年后国内煤炭市场将面临产能过剩压力[N];现代物流报;2008年
9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切实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N];浙江日报;2008年
10 仲振;中国经济将步入可控温和通胀时代[N];江苏经济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武;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陈军;中国非可再生能源战略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3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4 王斌;集装箱空箱调运优化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5 邹蔚;技术有效需求与供给的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胡颖;中国保险业有效供给、效率及风险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高舜嘉;我国财险再保险供求与市场再造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王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承载力综合预测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马丹;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付会;海洋生态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春景;东亚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的互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韩晶晶;当前东亚区域合作中公共产品供应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康学良;东亚区域合作的制约性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4 侯洪雁;东亚区域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周星;东亚区域合作的影响因素与前景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6 余银萍;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日关系(1991-2006)[D];湘潭大学;2011年
7 张妍;从东亚区域合作看日本的地区主义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倪睿;东盟国家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战略选择与中国的应对[D];外交学院;2011年
9 竺f,
本文编号:344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4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