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与中国海上通道安全战略
本文关键词:印度洋与中国海上通道安全战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海上通道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贸易通道、能源通道和战略通道的安全。中国在印度洋海上通道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要维护在印度洋海上通道的安全,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综合安全观;改善大国关系,发展睦邻友好与合作关系;推动印度洋海上通道安全的多边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机制,建立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的长效机制;加强我国远洋海军力量的建设。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林学院;
【关键词】: 印度洋 海上通道 安全 中国
【分类号】:D822.3;D73
【正文快照】: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却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作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80%,而对外贸易的90%以上是通过海运实现的。“由于海上贸易对大多数国家的安全和经济至关重要,以及一旦海上贸易在狭窄水域或在公海上被打断可能产生的不堪设想的后果,使得海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斯蒂文·福斯博格;周鑫;邱夕海;;称霸印度洋之路 21世纪印度海洋战略力量与布局展望[J];国际展望;2007年17期
2 倪乐雄;;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兼与叶自成教授商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11期
3 秦晓;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的能源运输问题[J];中国能源;2004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汉英;;世界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建所70周年世界地理研究成果与发展前景[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2 张威;;印度海洋战略析论[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04期
3 郭伟;王颖;;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J];第四纪研究;2006年03期
4 赵会;姜婧;;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深层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年10期
5 肖刚;;经济特区是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核心地缘支撑[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09期
6 周新军;;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在国家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2年04期
7 徐涛;;我国组建大型油轮运输船队模式探讨[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谢欣;;国家海洋公园建设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07期
9 王贵团;;我国石油储备的实施条件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03期
10 罗曦光;浅析我国海上石油运输企业联合问题[J];物流科技;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春华;中国石油进口风险评价及防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孔志国;现代条件下的屯海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娄伟;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秩序构建[D];吉林大学;2010年
4 朱宇凡;中印海上安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杜英;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研究(1964-200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姜广君;我国能源运输通道体系综合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7 封皓;基于双Mach-Zehnder干涉仪结构的光纤管道安全预警系统建模及定位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现月;我国油运公司原油运输船队规划方法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2 罗曦光;我国油轮运输企业组建联营体问题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3 王晓东;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规模及其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刘金红;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张连民;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现状及竞争力分析[D];天津大学;2005年
6 何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纪希春;我国石油对外贸易分析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李朝飞;中国能源安全与中国—东盟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林艳;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运输安全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周亮;新形势下国家能源安全的矛盾分析与政策选择[D];安徽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叶自成,慕新海;对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3期
2 唐世平;再论中国的大战略[J];战略与管理;2001年04期
3 张文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J];战略与管理;2003年01期
4 徐弃郁;海权的误区与反思[J];战略与管理;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楼春豪;;印度洋新变局与中美印博弈[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5期
2 刘庆;;“珍珠链战略”之说辨析[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03期
3 欧阳国杏;;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印安全观比较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年23期
4 王丽华;;印度洋海权之争——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美中印三角博弈[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田应奎;增强国家经济安全观念[J];党建研究;2000年07期
6 敖带芽;邓小平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观及其理论价值[J];探求;2004年05期
7 林伟杰;;印度:崛起中的军事大国[J];国际展望;1989年08期
8 梅竹;;印度的兵力和战略目标[J];世界知识;1989年09期
9 徐景方;印度,悄悄地向军事强国迈进[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年05期
10 海洋;;今日印度[J];学习月刊;200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芳;;美印安全合作框架与中美印非均势外交平衡的重构[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佳;杨坤德;;印度洋中北部声速剖面结构的区域性分布和季节性变化[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孙宝元;张晓艳;;江泽民综合安全观浅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朱鉴秋;周茹燕;;郑和远航与印度洋的探索[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陈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全面提升广西旅游形象与地位的对策研究[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6 亢兴;刘秦玉;;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年际变化的特征以及与季风的耦合关系[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7 雷湘鄂;许厚泽;孙和平;;我国超导重力仪检测到印度洋海啸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蒋方政;;树立科学的安全观,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A];中国铁道学会——2004年度学术活动优秀论文评奖论文集[C];2005年
9 章明;;马六甲海上安全与应对之策思考[A];2006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6年
10 亢兴;刘秦玉;;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年际变化的特征以及与季风的耦合关系[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桂芬;也说正确的矿产资源安全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2 牛俊峰;安全也是“硬要求”[N];中国国防报;2009年
3 老树;VPN选型要有正确的安全观[N];计算机世界;2004年
4 邹蓉;树立辩证的食品质量安全观[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5 沈丁立;安全观:不再困于零和[N];解放日报;2004年
6 吴焰;将安全观下沉到最基层[N];中国电力报;2006年
7 万平国;少吃点 多锻炼[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8 宋家慧;树立“安全第一,,防救并举”的科学安全观[N];中国交通报;2005年
9 樊泽才;要树立“三个百分之百”安全观[N];东北电力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董克伟;我国须确立新的“粮食安全观”[N];中国改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叶青;二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成义;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建设理论与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李小华;观念与国家安全:中国安全观的变化(1982—2002)[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李兵;国际战略通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石家铸;海权与中国[D];复旦大学;2006年
8 邱云;孟加拉湾上层环流及其变异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唐松;大洋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盐限制作用及碳循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10 赵宇敏;从文化的影响看中美关系[D];外交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少华;“9·11”后美国安全观的调整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永超;乔治·W·布什政府安全观研究[D];外交学院;2005年
3 张洁;女性主义安全观[D];南京大学;2012年
4 黄姝;论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机制的创建[D];外交学院;2007年
5 王红军;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及其对中国安全战略的启示[D];河南大学;2004年
6 迟维真;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钱浩;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上层热含量变异对我国旱涝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敬保民;论江泽民的国家安全观[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9 朱娜;印度洋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王玉玉;亚洲安全的SCO新模式[D];青岛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印度洋与中国海上通道安全战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44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