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华夷观与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13:19

  本文关键词:华夷观与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华夷观 传统 东亚 国际秩序


【摘要】:传统东亚秩序指的是古代东亚地区以华夷观为指导、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特殊的国际秩序。它延续了近两千年,有着自己的内在发展规律,它的解体主要并不是由于西方的冲击。迄今为止,中外学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较多,但多着眼于它的形态、特征及其发展脉络,较少关注它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对它的指导思想——华夷观在这一国际秩序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问题,只有少数片段式的讨论,缺乏系统研究。鉴于此,本文将尝试从华夷观——这一东亚各国的共有观念出发,来研究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华夷观是古代东亚各国的共有观念,也是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随着东亚国际局势的变化,各国华夷观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正是这一延续近两千年并不断变化的华夷观,成为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的理论基础。它在东亚国际秩序建构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决定了中国在东亚国际秩序中的核心地位。也是在它的指导下,朝贡-册封体制得以确立,中心-边缘的主从关系结构就此形成。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在秦汉时期初具雏形,盛唐时期正式建立,宋时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元帝国虽然盛极一时,但其以武力攻伐的手段来维护其统治的做法却违背了东亚国际秩序的和平和不干涉属国内政之原则,使得东亚国际秩序遭到破坏。明时,东亚国际秩序进入了稳固期。明代“不征”的对外政策凸显了当时东亚国际秩序的和平性质。正是因为如此,此时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即中朝关系体现了理想的国家间关系模式;中日关系则呈现比较典型的贸易关系。与此同时,中国的华夷观经历了从“尊王攘夷”到“华夷无间”的转变,而朝鲜的华夷观呈现了“一元”化特征,日本则持双重华夷观。17世纪中叶,随着满清以夷狄身份入主中原,东亚中朝日三国华夷观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东亚国际秩序进入衰落期,其主要表现是:满清为构建中华正统身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在国际关系层面收效甚微;朝鲜产生了“小中华”意识,自始至终不认同满清的中华正统身份,中朝宗藩关系出现了两面性特质;日本则构建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18世纪末,在清由盛转衰的同时,朝鲜的李氏王朝日益衰落,日本的德川幕府也危机四伏。与此同时,东亚中朝日三国传统的华夷观逐渐瓦解,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经历了一个内部解体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对周边国家控制能力逐渐衰退;第二,东亚各国间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第三,东亚朝贡贸易的解体。在19世纪中叶西方以武力侵入东亚前,东亚内部已经发生了巨变。其中有三个变化是值得关注的:一是各国华夷观内涵的持续变化;二是东亚国际秩序从以政治目的为主转向以经济目的为主;三是东亚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的变化。但在变化的同时,至少有三个方面未变:一是尽管华夷观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但“华夷观”始终是东亚国际秩序建构的理论基础;二是东亚各国的自我中心主义未变;三是各国对各自国家(民族)利益的重视未变。传统东亚国际秩序作为一种中国与其邻邦之间关系的互动形态呈现出巨大的变动性,这种变动性与其思想基础的华夷观的演变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传统东亚世界内部的国家间关系并非都是等级制的,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今后我们在研究传统东亚国际关系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心-边缘结构这种不平等的国际秩序的危害,抛开中国中心论的立场。
【关键词】:华夷观 传统 东亚 国际秩序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3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绪论14-29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4-15
  • 1.2 研究动态15-21
  • 1.3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21-23
  • 1.4 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23-25
  • 1.5 概念与范围的界定25-29
  • 第二章 华夷观与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建构29-55
  • 2.1 中国古代的华夷观29-37
  • 2.1.1 华夷观溯源29-31
  • 2.1.2 华夷观的内涵31-33
  • 2.1.3 华夷观对东亚各国的影响33-37
  • 2.2 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形成37-43
  • 2.2.1 秦汉时期东亚国际秩序的雏形37-40
  • 2.2.2 盛唐时期东亚国际秩序的正式形成40-43
  • 2.3 华夷观在东亚国际秩序建构中的作用43-55
  • 2.3.1 华夷观乃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建构的基础43-45
  • 2.3.2 中国在传统东亚国际秩序中的核心地位45-48
  • 2.3.3 朝贡-册封制度框架的确立48-51
  • 2.3.4 中心-边缘之主从结构的形成51-55
  • 第三章 华夷观与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发展及完备55-76
  • 3.1 宋、元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发展55-59
  • 3.1.1 宋代东亚国际秩序的进一步充实55-57
  • 3.1.2 元代东亚国际秩序遭受挫折57-59
  • 3.2 明代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完备59-68
  • 3.2.1 明代东亚国际秩序的和平性质59-62
  • 3.2.2 中朝之间理想的国家间关系模式62-65
  • 3.2.3 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65-68
  • 3.3 东亚国际秩序发展完备期东亚各国华夷观的特点68-76
  • 3.3.1 中国从“尊王攘夷”到“华夷无间”68-70
  • 3.3.2 朝鲜不变的华夷观70-73
  • 3.3.3 日本的双重华夷观73-76
  • 第四章 华夷观与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衰落76-98
  • 4.1 明清易代及其对朝鲜和日本的冲击76-79
  • 4.1.1 明清易代76-77
  • 4.1.2 明清易代对朝鲜的冲击77-78
  • 4.1.3 明清易代对日本的冲击78-79
  • 4.2 17世纪中叶后东亚各国的华夷观79-87
  • 4.2.1 中国的“华夷一体”论79-81
  • 4.2.2 朝鲜的“小中华”意识81-85
  • 4.2.3 日本的自我中心华夷观85-87
  • 4.3 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呈衰落的迹象87-98
  • 4.3.1 满清中华正统身份建构的艰难88-92
  • 4.3.2 清代中朝宗藩关系的两面性92-94
  • 4.3.3 日式国际秩序的“建构”94-98
  • 第五章 华夷观瓦解与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内解体98-118
  • 5.1 18世纪末中国的衰落98-99
  • 5.2 东亚各国传统华夷观逐渐瓦解99-108
  • 5.2.1 中国传统华夷观逐渐瓦解99-102
  • 5.2.2 朝鲜的“新”华夷观102-105
  • 5.2.3 日本的新“华夷之辨”105-108
  • 5.3 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内解体108-118
  • 5.3.1 中国对周边国家控制能力的逐渐衰退108-111
  • 5.3.2 东亚各国间关系的微妙变化111-115
  • 5.3.3 东亚朝贡贸易的解体115-118
  • 第六章 19世纪中叶前华夷观与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变与未变118-136
  • 6.1 19世纪中叶前华夷观与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变118-128
  • 6.1.1 华夷观内涵的变化118-122
  • 6.1.2 传统东亚国际秩序从政治意义为主转向经济意义为主122-126
  • 6.1.3 传统东亚国际秩序中心-边缘结构的变化126-128
  • 6.2 19世纪中叶前华夷观与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未变128-136
  • 6.2.1 东亚各国的自我中心主义128-133
  • 6.2.2 中国对王朝(国家)利益的重视133-134
  • 6.2.3 朝鲜、日本对国家(民族)利益的重视134-136
  • 结论136-140
  • 参考文献140-151
  • 致谢151-153
  • 附录1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东育;;“华夷秩序”的东亚构架与自解体内情[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王赓武;刘小雪;;中国和国际秩序——来自历史视角的观察[J];当代亚太;2009年04期

3 谢桂娟;;东北亚中日朝(韩)三国间身份的历史考察[J];东疆学刊;2012年01期

4 周方银;;朝贡体制的均衡分析[J];国际政治科学;2011年01期

5 郑容和;;从周边视角来看朝贡关系——朝鲜王朝对朝贡体系的认识和利用[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6 简军波;;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1期

7 周颂伦;;华夷变态三形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8 张乃和;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化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9 韩东育;历史上东亚的儒学对话及其现实意义[J];日本学刊;2005年02期

10 王元周;;论“朝鲜中华主义”的实与虚[J];史学集刊;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2 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柏松;明清时期朝鲜王朝“华夷观”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30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630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7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