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现代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5 03:36

  本文关键词: 文化认同 认同主体 认同客体 认同价值 认同危机 出处:《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把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激烈的碰撞,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冲突、文化殖民随即出现,考验着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存在的根基——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文化的接受、认可和自觉实践的过程。人们通过对外部文化的认同使外部世界内化为自身的本质力量,提高人的本质力量。同时,人根据所认同的文化用于指导自身实践,又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人按照所认同的文化建立起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等整个精神体系,人的精神体系建立之后又会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地改变外部世界的文化。文化认同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 文化认同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地对人发生作用。对个体而言,文化认同构成了个体的思想体系,指导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文化还是个体识别的标志,是个体确定自我身份和意义边界的坐标,是个体寻求同类和融入群体的标准和依据。对群体而言,文化认同是群体形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群体特性的表现,是区别“我们”和“他们”的依据,具有增强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引导群体发展方向的功能。对整个人类来说,文化认同是满足精神需要的手段,是人类的精神追求,构成了人类的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对立统一构成了文化认同的辩证运动,促进文化认同不断地发展。首先,从文化认同的客体角度来说,文化的内涵和认同的标准存在一元与多元的对立统一。社会存在的文化意识、文化形式和文化价值是多元的,但人们所选择认同的文化则是一元的;人们对文化的认同的表现、标准和目标也是多元的,但是文化认同最终只能选择一元的认同。文化认同就是多元与一元的辩证统一。其次,,从文化认同的主体角度来说,文化认同是个体与整体的对立统一。文化认同首先是个体对文化的认可、接受和实践,是个体的思想。但同时文化又是整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整体的思想。因此文化认同是个体的思想与整体的的相互作用二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文化认同的发展。最后,从文化认同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角度来说,文化认同是人们现实需要与理想追求的对立统一。文化认同首先是人们为了满足现实需要,如指导现实实践、规范群体生活等而形成的,但是文化认同还体现了人们的理想追求,是人们的超越性的体现。二者都体现了文化认同的价值,但又相互对立,在二者的博弈中实现了文化认同的价值。文化认同的多元与一元、个体与整体、现实与理想的辩证统一构成了文化认同的辩证图景,文化认同就在这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 在实践中,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根源于人们共同的活动,人们具有共同的利益,遵守共同的制度规范,追求共同的理想价值是人们能够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的根源。一旦这些共同的活动出现了问题,人们的文化认同就会出现危机。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以及地域性的交往,人们的文化认同体现出了一致性、整体性和理想性,但是文化认同的一致性、整体性和理想性是建立在单一的文化、宗族式的群体、虚幻的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这种文化认同是简单的、机械的和压抑人性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认同出现了进步。人们认同的文化更科学、更丰富,人们开始重视个体的价值和追求,并关心现实的生活。与此同时文化认同也出现了现代性危机。社会出现多元的文化价值,一元的文化认同秩序崩塌,人们的思想开始混乱;个性的发展使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现象出现,个体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但同时由于现代化的生产,所谓的个性也被大众的消费、千篇一律的商品所消解;对物质的追求使人的理想与现实同质化,传统的理想信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的追求、身体欲望的满足以及低级心理的刺激。文化认同的危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人被降成了物,丧失了独特性和价值。 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文化认同的危机。多元文化价值冲击着核心价值体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横行,道德滑坡、物欲横流、精神沙化、信仰缺失等现象日益猖獗。这些现象背后体现的是人们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以及思想文化的不认同,传统的文化价值正遭遇现代困境。为了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精神文化危机,需要建构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魄力的文化认同,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试图从理论上研究文化认同的基本概念,弄清文化认同的内涵、功能、辩证图景和实践根源,从实践上考察文化认同的历史发展,梳理文化认同的历史生成、近代发展和现代危机,最终是为了对文化认同问题进行一次认真的梳理,并对现代文化认同危机的解决做出自己的思考。文化认同问题研究不断发展、永无止境,希望本文能为文化认同理论研究以及当前文化认同实践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links the whole world , and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nations and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violent clashes , cultural exchanges , cultural integration , cultural conflict and cultural colonization in the world .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process of people ' s acceptance , recognition and self - 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 Cultural identity is one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group formation , and it is one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 It is the basis of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 It is the basis of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 It is the basis of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 It is the basis for individual to seek the same kind and integration . It is the means to distinguish " us " and " them " . It is the means to meet the spiritual needs . It is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mankind , which forms the spiritual home of mankind .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 In practice , people ' s identity of culture is rooted in people ' s joint activities , people have common interests , abide by common system norms , and pursue common ideal values are the root causes of common cultural identity . Once these common activities have emerged , people ' s cultural identity will emerge .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 people ' s cultural identity reflects the consistency , unity and ideality because of the backward mode of production , the social relation of the clan ' s blood relationship and the regional intercourse , but the consistency , unity and ideality of cultural identity are based on the single culture , clan - style group and imaginary religious belief , and the cultural identity is simple , mechanical and depressed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 people ' s cultural identity has made progress . People agree that the culture is more scientific and richer , people begi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value and pursuit of the individual , and care about the life of reality . At the same time , the cultural identity has also emerged .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 the crisis of cultural identity is inevitably encountered in our country . The multi - cultural value impacts the core value system , individualism , worship , hedonism , moral slide , inappetence , spiritual sand , lack of belief , etc . The phenomenon lies behind people ' s cultural ident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Chinese style , Chinese style and Chinese vigor ,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hinese soci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risis facing China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basic concept of cultural identity theoretically ,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 function , dialectical and practical causes of cultural identity , examin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dentity , comb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dentity , the modern development and the modern crisis , finally , to make one ' s own reflection on the solu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crisis .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柱;关于文化力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4年12期

2 李付兵;;试论伊斯兰教在西域的勃兴及其兴起的文化本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阮纪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论内涵[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4 闫雅君;;培育和谐精神 构建和谐组织——以社会主义和谐组织文化体系建设推进组织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04期

5 张怡;;论马克思关于文化异化的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化异化理论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2期

6 王国柱;关于文化力的思考[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曹惊明;肖晓运;;毛泽东的文化本质探析[J];前沿;2006年12期

8 李强;;文化本质论[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20期

9 杜斌,黄维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文化观的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2期

10 秦迅;;比较之后的反思——对长笛教学现状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光璧;;文化是反自然的吗?[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2 晓宇;;《文化学概论》(郭齐勇著)简介[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3 史新明;;中国水文化的艺术精神初探[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蔡兵;;弘扬“诚信”文化 构建和谐“枝江”——湖北枝江酒业企业文化初探[A];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匡长福;;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与国家文化安全[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6 洪浩;郭志禹;;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7 李先逵;;追求和谐城市文化本质特征回归[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9 ;略论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干部群众侵蚀的特点与对策[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崔巍;;全球化视域下的政治文化演进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传承千年文化遗产[N];晋中日报;2010年

2 合肥市委党校 韩枫;让文化引领未来[N];中国信息报;2010年

3 绥化学院院长 庄严;加强关爱教育 彰显大学文化本质[N];黑龙江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曹静 黄玮;收藏天地的文化追问[N];解放日报;2011年

5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 执笔 施维达 李兵 左小麟;论旅游的文化本质[N];光明日报;2009年

6 黑龙江科技学院 唐家玮 李晗龙 陈桂芝 张建华;回归大学文化本质[N];黑龙江日报;2009年

7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乌兰;担当使命 增强自觉 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8 本报记者 苏嵘 实习生 刘书芳 整理;财富楼观:和谐盛世的新经典[N];陕西日报;2011年

9 吴兴华;做好文化引领旅游大文章[N];黄山日报;2011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郑正 张小兰 黄小驹 卢毅然 曲晓燕;中国十大文化热点评选揭晓活动综述[N];中国文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钟星星;现代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2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赵应云;冲突与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卫平;体育与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绪阳;语文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韩进;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林成姬;韩国巫俗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张伯邑;具身心智相态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珊怡;文化创新的哲学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吴涵;论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袁洁;革命·消费·认同——当代中国红色文化的政治学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李永婷;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唐丁一;湘西影视剧与湘西民俗文化[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严雷;旅游地文化空间形成机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王利娜;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语境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郑和武;新媒体个人用户文化自觉的培养[D];渤海大学;2014年

10 朱小龙;党史文化海外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61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461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4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