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当代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2 11:48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09年

当代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

崔健  

【摘要】: 大众文化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按商品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当代日常文化形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传播媒介的日益普及化、现代化,大众文化西风东渐,依凭其平民性、娱乐性、丰富性与开放性等特质广泛流行、普遍渗透,日益成为建构青年价值取向的主要文化因子和主要社会力量。青年价值取向作为青年行动中的价值观,在对当代大众文化的热情追随、积极创造和狂热消费中,萌生与嬗变,建构与消解,展露出一番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基于此,在当代大众文化视阙下探讨青年价值取向的实然与应然,并据此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论域内寻求提升路径,便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试图摆脱传统“积极影响VS消极影响”的致思理路,着力刻画当代大众文化于青年价值取向而言“催生与颠覆”、“强化与异化”双重功效同时并存的“一体两面”和“双重面相”,同时亦寄希望描绘出青年价值取向在当代大众文化产生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所呈现的亦喜亦忧、亦正亦邪的复杂格局,最后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论域内探寻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双向提升。 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文章首先从理论上推演了当代大众文化影响青年价值取向的内在逻辑: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当代大众文化之所以建构青年价值取向,正是基于文化建构人的价值意识的普遍性与大众文化、青年、青年价值取向的特殊性相结合而产生的逻辑结果。 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尺度和辩证视野,在揭示当代大众文化自身价值取向二律背反的基础上,将当代大众文化影响青年价值取向的外在显现归结为:政治价值取向多元与边缘并存、人生价值取向世俗与低俗共生、道德价值取向回归与沉沦同奏、审美价值取向感性与泛感性交织等相反相成的矛盾特质。 最后,从加强当代大众文化建设和创新当代青年价值观教育出发,探寻对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122;C913.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文献综述8-14
  • 前言14-15
  • 第一章 相关概念阐释15-21
  • 一、当代大众文化概说15-18
  • (一) 当代大众文化的内涵15-17
  • (二) 当代大众文化的特征17-18
  • 二、青年价值取向释义18-21
  • (一) 青年价值取向的内涵18-19
  • (二) 青年价值取向的功能19-21
  • 第二章 当代大众文化影响青年价值取向的内在逻辑21-26
  • 一、文化建构人的价值意识21-22
  • (一) 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内涵21
  • (二) 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原理21-22
  • 二、当代大众文化建构青年价值取向22-26
  • (一) 当代大众文化建构青年价值取向的逻辑归因22-23
  • (二) 当代大众文化建构青年价值取向的双重面相23-26
  • 第三章 当代大众文化影响青年价值取向的外在显现26-33
  • 一、青年政治价值取向多样与边缘并存26-28
  • (一) 多样发展26-27
  • (二) 边缘走向27-28
  • 二、青年人生价值取向世俗与低俗共生28-29
  • (一) 世俗发展28-29
  • (二) 低俗走势29
  • 三、青年道德价值取向回归与沉沦同奏29-30
  • (一) 向现实回归29-30
  • (二) 向欲望沉沦30
  • 四、青年审美价值取向感性与泛感性交织30-33
  • (一) 感性发展31
  • (二) 泛感性褪变31-33
  • 第四章 当代大众文化影响下青年价值取向的双向提升33-43
  • 一、加强当代大众文化建设33-35
  • (一) 规约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33-34
  • (二) 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34
  • (三) 强化文化工作者使命意识34-35
  • 二、确立青年价值取向提升目标35-37
  • (一) 多样与一元相统一35
  • (二) 理想与现实相统一35-36
  • (三) 集体与个人相统一36-37
  • (四) 理性与感性相统一37
  • 三、创新当代青年价值观教育37-43
  • (一) 更新青年价值观教育理念37-39
  • (二) 丰富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39-40
  • (三) 拓展青年价值观教育途径40-43
  • 结语43-44
  • 注释44-46
  • 参考文献46-50
  • 后记50-51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5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甜媛;;当前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雷玲;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孙莹莹;流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孟令乔;粉丝文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2年

    4 张燕凌;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苏雅;“90后”大学生的文化意识[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6 高玉娜;中学生参与低俗娱乐文化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王珂;为大众文化辩护[J];东南学术;2002年04期

    3 王忠武;论二十一世纪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其控制[J];东岳论丛;1999年06期

    4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隋岩;中西方大众文化辨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许文郁;人文精神与大众文化批评[J];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7 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J];江汉论坛;2001年10期

    8 李德顺;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J];理论探讨;2001年03期

    9 王立科;城市精神、大众文化与青年社会化[J];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04期

    10 王彬;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迎春;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影响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毅;网络文化释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夏兰;但堂渊;;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5 王荣科,段华洽,王辉;安徽人才战略与人文环境建设[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王荣科,段华洽,吴元其;安徽人才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8 程桂萍;论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8 郭玉婷;;论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化[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唐兰兰;;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探讨[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肖竞;曹珂;;城市工业遗产资源潜力与更新途径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唐旭天;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胡孝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徐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悦;新形势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樊新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分结合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怀光;李琳;;流行文化影响青少年主体性人格的道德后果[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张新明;王振;承孝敏;;从心理学视角看青少年媒介素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杨菊杰;;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5 方耀楣;大学文化氛围的东西方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06期

    6 张坤;;接纳 改造 创新——当代流行文化视域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董玉辉;马金婷;李艳;;论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卢广伟;;青少年明星崇拜及其德育对策[J];沧桑;2009年01期

    9 周德海;对文化概念的几点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沃建中;孙慧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苏旭;[N];光明日报;2001年

    2 金元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实习记者 张婷玉;[N];中国社会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杨雪梅;[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晓慧;世界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3 朴千荣;浅论不当消费和社会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李继兵;大学文化与学生发展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杨玲;超女粉丝与当代大众文化消费[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朱彩霞;当代中国公民意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胡海波;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娟;中学生自立人格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学梦;后现代语境下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宁;文化自觉的时代内涵及现实意义[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4 徐伟;城乡结合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及干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汪玺;南阳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6 雷玲;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马金婷;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8 冯国强;略论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梁胜初;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万劲;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及高校德育的导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莹莹;流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丽娜,赵丽萍;主体性发展目标结构与体系构建的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田蕴荻;我国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长白学刊;2001年02期

    3 郭凤志;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6期

    4 赵继伦;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道德追寻[J];道德与文明;1999年03期

    5 王珂;并非萧条的九十年代诗歌——为个人化写作一辩[J];东南学术;1999年02期

    6 王珂;诗是艺术地表现平民性情感的语言艺术——论现代汉诗的现实出路[J];东南学术;2000年05期

    7 孟繁华;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J];电影艺术;2000年05期

    8 朱芹,时永松,杨荫冲;关于主体性与主体能力关系的几点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9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刘泓;世纪末的裂变与反叛——九十年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挑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爱玲;;论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形成发展的特殊性及其社会作用——兼论当代大众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莫幼兰;从余秋雨到易中天、于丹[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机构

    >暨南大学

    相关作者

    >莫幼兰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6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36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e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