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黎平县黄岗侗寨鼓楼社会合作机制及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16:17
【摘要】:在已有研究中,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认知和实践主要定位在物质、文化、生态与旅游主题,学界多为关注物质和文化维度,均较少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结构、功能及内生性“地方性知识”等。而社会维度与生态智慧、物质与非物质等维度的互嵌性,是认知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视角。本文运用社会人类学理论、民族学结构-功能理论等,试图探索深嵌于侗族梯田农耕体系的社会合作文化及鼓楼社会内生的互嵌结构,挖掘蕴含其中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即以梯田农耕为主体、核心家庭为基础的社区共同体社会记忆与合作体系;以鼓楼社会为核心的社区社会行为规范和集体认同感;以民俗节日活动释义黄岗侗民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展示农耕文化与鼓楼社会中生态、社会、精神文化的合作品质而形成的农业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立足于此,笔者将本研究分如下部分阐述:第一部分,主要叙述社会维度视角下的黄岗鼓楼文化,从鼓楼产生;功能;村落非正式组织社区合作与自治理分别铺陈开来,旨在展现黄岗侗寨鼓楼文化体系与社会治理和合作机制。第二部分,为本研究重点之一,通过对稻鱼鸭农耕体系及其衍生文化事项的深入挖掘,探索农耕体系的社会机理与鼓楼中家族社会合作的互嵌共生关系。从生产和生活两个维度,以农耕社会中黄岗侗民人生节点——婚礼与丧葬为案例,分析农耕及主要衍生物糯稻与侗民人生的连接,进行深入挖掘和详细阐述其价值和机理。第三部分,是本研究重点之二,主要分析鼓楼与黄岗民俗文化的多维度社会支持体系,以侗族大歌、鼓楼对歌节、黄岗清明节探寻黄岗民俗文化在社会维度中的社区互动与承载,以了解黄岗民俗文化形塑这个社区品质的重要因素及深嵌着侗民以共同体利益和共同体连接为旨归的社会性生存智慧。第四部分,本研究重点之三,以鼓楼牛王事项为案例分析,黄岗侗族社会封闭性与开放性是非割裂的独立面,是内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从本质上讲,鼓楼牛王文化构建了侗寨社区家族团结、合作品质和鼓楼社会的集体感、社会认同感,同时也包含了对内和对外的文化整合和创新,在鼓楼牛王文化的传承中,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继承性与重构性的统一,多要素共同驱动,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五部分,本文的总结与思考。分三节论述:鼓楼社会社会合作价值分析;社会合作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思考;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思考。黄岗侗寨农耕社会中多层次、多维度、多方向的合作机制,是使得黄岗侗族农耕社会永续和成为不朽的根本依托。鼓楼文化是生态系统与人与社会系统共嵌关系的载体,鼓楼社会与农耕体系与核心家庭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结构,是整体性与基础性的合一,是黄岗农业文化遗产永续长存的关键。
【图文】:

社会组织形式,民国政府,一传,侗族


贵州民族大学 2018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黄岗侗寨原属“七百生苗”和“千三”款组织,下图是当时社会的几大款组织。根据陈浩①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记载,,他在贵州任职期间并对少数民族做调查和族群划分,将黎平、从江地区划分为生苗区。如“图 8”②显示黄岗属于于“七百生苗区”。学者崔海洋“曾深入黄岗侗寨实地调查,经过发掘黄岗侗寨珍藏历代碑刻 11 块,共计获得碑文 11 则。石碑时间上迄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 年),下止于公元 1987 年。在这些文告中,今黄岗侗寨所在的广大山区都被称为生苗或七百,简称七百”③。随着时间变迁,在侗族乡村社会“自 1934 年贵州省从江县九洞地区侗族起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兆霞;曾芸;卯丹;;梯田社会及其遗产价值——以贵州堂安侗寨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2 龙昭宝;龙耀宏;;牛角尖上的荣光——侗族斗牛文化变迁之田野调查[J];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03期

3 刘明珠;;侗族大歌研究综述[J];教育文化论坛;2014年02期

4 詹全友;龙初凡;;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的生态模式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03期

5 杨军昌;;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与传承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崔峰;李明;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7 杜玉华;;社会结构:一个概念的再考评[J];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8 李明;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孙庆忠;关瑶;;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路径与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李银艳;覃娜娜;;侗族传统通婚圈形成原因初探——基于贵州省黎平县黄岗村的田野考察[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章伟;失去农民的村庄:夏村叙事(1976-2006)[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昭宇;社区营造视野下的侗族鼓楼功能研究[D];吉首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22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622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1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