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明之近代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5 01:39
中华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地,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和核心。20实际八十年代的电视纪录片《河殇》指出黄河能给予我们的已经给予了我们的祖先,在旧机体上生发不出新文明,简单粗暴的宣判了黄河文明的死刑。《河殇》的出现正是五四以来中西文化论战的继续和发展,它在论述农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大趋势上有某种合理性,但其对传统文化的非理性批判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中西文化之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文化史领域贯穿近代文化研究的主旋律,也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十八大报告同时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研究视角和方法上的创新之处在于,立...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2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简介
二、选题论证
(一)理论意义
(二)学术价值
(三)现实作用
三、学术史综述
(一)关于大河文明的研究
(二)关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比较研究
(三)关于黄河文明特点的研究
(四)关于近代黄河文明的研究
(五)关于黄河文明未来走向的思考
四、学术要点
(一)选题切入点
(二)新学理视点
(三)学术考量重点
(四)学术辨析焦点
(五)学术探讨难点
(六)学术创新点
五、相关界定
(一)时间
(二)空间
第一章 黄河文明形态
一、大河文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二、农耕文明——四渎(江、河、淮、济)
三、黄河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四、黄河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
五、黄河文明与中华民族
(一)黄河文明考古
(二)黄河文明主体地位之九大例证
六、传统黄河文明之典型特征
(一)土地兼并与重农抑商
(二)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儒学与国家政权高度契合
七、小结
第二章 黄河水利之近代变迁
一、晚清及民国时期黄河水利机构的变迁
(一)清前期黄河水利机构的沿革
(二)晚清黄河水利机构的变迁
(三)民国时期的黄河水利机构
二、黄河航运的近代化变迁
(一)漕运衰落
(二)水陆联运大发展
(三)机动轮船的使用及轮船公司的创建
三、河套地区的近代化开发
四、黄河水利教育的近代变迁
(一)水利系及水利高校的建立
(二)教会大学对黄河水利的研究
(三)留学生推动近代黄河水利教育发展
第三章 近代黄河泛滥改道与社会文明生态
一、晚清和民国时期的黄河泛滥
(一)1840 年到 1855 年间黄河泛滥状况
(二)1855 年铜瓦厢改道原因分析
(三)1855 年到 1938 年间的黄河泛滥概况
二、晚清和民国时期对黄河泛滥的治理
(一)晚清时期的治河新气象
(二)民国时期西式治河技术的深入发展
(三)黄河治理视域下传统向近代的艰难递变
三、黄河泛滥与灾荒救济
(一)救灾主体的多元化
(二)救灾措施的近代化
四、黄河泛滥改道与社会文明生态变迁
第四章 传统黄河崇拜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历代政府祭祀黄河
(一)先秦时期的黄河祭拜
(二)秦汉时期的黄河祭拜
(三)魏晋隋唐时期的黄河祭拜
(四)宋元时期的黄河祭拜
(五)明清时期的黄河祭拜
二、中国传统民间对黄河的崇拜
(一)信仰大王、将军
(二)祭拜水蛇
三、近代以来黄河祭祀的衰落
(一)官方祭河系统混乱
(二)民间河神信仰空间萎缩
第五章 抗日战争与黄河
一、抗战时期日本对黄河的调察和研究
(一)第二调查(黄河)委员会
(二)《黄河调查综合报告书》
二、以黄河为主题的抗战文艺深入发展
(一)黄河文艺——彰显民族气节
(二)抗战绝响——《黄河大合唱》
第六章 传统黄河文明观念的近代化演进与变异
一、观念流变与学术转型
二、观念变革与文化抉择
三、从复古到进化
四、从君主到民主
五、从迷信到科学
第七章 近代黄河研究
一、晚清及民国期间黄河研究出现的新成果
(一)著作类
(二)期刊类
(三)史志类
(四)其他
二、近代对黄河源的追溯考察
(一)黄河源与黄河源区
(二)古代对黄河源的探查
(三)近代外国“考察团”涉足河源
三、清末民初日本人的黄河印象
(一)游历概况
(二)亲历黄河
(三)感悟黄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红色经典音乐的文化阐释——以《黄河大合唱》为例[J]. 潘勋. 商洛学院学报. 2012(01)
[2]山东巡抚与黄河治理——兼论晚清时期河政体制的变化[J]. 高中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3]略论清代河东河道总督[J]. 郑民德.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03)
[4]道光二十一年豫皖黄泛之灾与社会应对研究[J]. 陈业新. 清史研究. 2011(02)
[5]商代望祭中的河与岳[J]. 连劭名. 殷都学刊. 2011(01)
[6]浅析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J]. 胡曦嘉. 科技创新导报. 2010(34)
[7]民国黄河水灾救济奖券述探[J]. 冯百鸣. 史学月刊. 2010(10)
[8]黄河祭祀文化传承与弘扬探微[J]. 姚明,王如高,曲泽静.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9]清代祠祭河道总督类型研究[J]. 张敏.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10]黄河铜瓦厢改道与捻军兴亡[J]. 贾国静. 农业考古. 2010(01)
硕士论文
[1]论河神信仰的演变[D]. 刘春艳.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清代河神庙研究[D]. 周桂萍.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近代中国传统女性崇拜研究[D]. 王芳.山东师范大学 2010
[4]光绪十三年黄河郑州决口与清政府的应对措施[D]. 谢堂银.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D]. 李俊领.山东师范大学 2005
[6]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战研究[D]. 贾维军.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898631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2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简介
二、选题论证
(一)理论意义
(二)学术价值
(三)现实作用
三、学术史综述
(一)关于大河文明的研究
(二)关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比较研究
(三)关于黄河文明特点的研究
(四)关于近代黄河文明的研究
(五)关于黄河文明未来走向的思考
四、学术要点
(一)选题切入点
(二)新学理视点
(三)学术考量重点
(四)学术辨析焦点
(五)学术探讨难点
(六)学术创新点
五、相关界定
(一)时间
(二)空间
第一章 黄河文明形态
一、大河文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二、农耕文明——四渎(江、河、淮、济)
三、黄河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四、黄河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
五、黄河文明与中华民族
(一)黄河文明考古
(二)黄河文明主体地位之九大例证
六、传统黄河文明之典型特征
(一)土地兼并与重农抑商
(二)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儒学与国家政权高度契合
七、小结
第二章 黄河水利之近代变迁
一、晚清及民国时期黄河水利机构的变迁
(一)清前期黄河水利机构的沿革
(二)晚清黄河水利机构的变迁
(三)民国时期的黄河水利机构
二、黄河航运的近代化变迁
(一)漕运衰落
(二)水陆联运大发展
(三)机动轮船的使用及轮船公司的创建
三、河套地区的近代化开发
四、黄河水利教育的近代变迁
(一)水利系及水利高校的建立
(二)教会大学对黄河水利的研究
(三)留学生推动近代黄河水利教育发展
第三章 近代黄河泛滥改道与社会文明生态
一、晚清和民国时期的黄河泛滥
(一)1840 年到 1855 年间黄河泛滥状况
(二)1855 年铜瓦厢改道原因分析
(三)1855 年到 1938 年间的黄河泛滥概况
二、晚清和民国时期对黄河泛滥的治理
(一)晚清时期的治河新气象
(二)民国时期西式治河技术的深入发展
(三)黄河治理视域下传统向近代的艰难递变
三、黄河泛滥与灾荒救济
(一)救灾主体的多元化
(二)救灾措施的近代化
四、黄河泛滥改道与社会文明生态变迁
第四章 传统黄河崇拜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历代政府祭祀黄河
(一)先秦时期的黄河祭拜
(二)秦汉时期的黄河祭拜
(三)魏晋隋唐时期的黄河祭拜
(四)宋元时期的黄河祭拜
(五)明清时期的黄河祭拜
二、中国传统民间对黄河的崇拜
(一)信仰大王、将军
(二)祭拜水蛇
三、近代以来黄河祭祀的衰落
(一)官方祭河系统混乱
(二)民间河神信仰空间萎缩
第五章 抗日战争与黄河
一、抗战时期日本对黄河的调察和研究
(一)第二调查(黄河)委员会
(二)《黄河调查综合报告书》
二、以黄河为主题的抗战文艺深入发展
(一)黄河文艺——彰显民族气节
(二)抗战绝响——《黄河大合唱》
第六章 传统黄河文明观念的近代化演进与变异
一、观念流变与学术转型
二、观念变革与文化抉择
三、从复古到进化
四、从君主到民主
五、从迷信到科学
第七章 近代黄河研究
一、晚清及民国期间黄河研究出现的新成果
(一)著作类
(二)期刊类
(三)史志类
(四)其他
二、近代对黄河源的追溯考察
(一)黄河源与黄河源区
(二)古代对黄河源的探查
(三)近代外国“考察团”涉足河源
三、清末民初日本人的黄河印象
(一)游历概况
(二)亲历黄河
(三)感悟黄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红色经典音乐的文化阐释——以《黄河大合唱》为例[J]. 潘勋. 商洛学院学报. 2012(01)
[2]山东巡抚与黄河治理——兼论晚清时期河政体制的变化[J]. 高中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3]略论清代河东河道总督[J]. 郑民德.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03)
[4]道光二十一年豫皖黄泛之灾与社会应对研究[J]. 陈业新. 清史研究. 2011(02)
[5]商代望祭中的河与岳[J]. 连劭名. 殷都学刊. 2011(01)
[6]浅析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J]. 胡曦嘉. 科技创新导报. 2010(34)
[7]民国黄河水灾救济奖券述探[J]. 冯百鸣. 史学月刊. 2010(10)
[8]黄河祭祀文化传承与弘扬探微[J]. 姚明,王如高,曲泽静.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9]清代祠祭河道总督类型研究[J]. 张敏.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10]黄河铜瓦厢改道与捻军兴亡[J]. 贾国静. 农业考古. 2010(01)
硕士论文
[1]论河神信仰的演变[D]. 刘春艳.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清代河神庙研究[D]. 周桂萍.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近代中国传统女性崇拜研究[D]. 王芳.山东师范大学 2010
[4]光绪十三年黄河郑州决口与清政府的应对措施[D]. 谢堂银.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D]. 李俊领.山东师范大学 2005
[6]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战研究[D]. 贾维军.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898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898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