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乐境”论

发布时间:2020-12-23 19:55
  “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其内在意蕴十分丰富。“乐”最基本的意蕴是指常见的表示“喜”的情感;“乐”还可以表示一种广义的情感形态,在中国古典文化历程中历经多次嬗变;“乐”还是中国哲学中象征“天”、“人”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始基范畴……综观“乐”众多的文化形态和意蕴层级,对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境界的观照是蕴含其中的隐脉。但“乐”本身禀赋的浓郁的情感色彩与感性特质,往往遮蔽了其形而上的文化蕴意和精神价值。而将“乐”与“境”组合在一起生成的新的理论术语“乐境”便可以较大程度地涵盖“乐”之于审美体验与境界超越的深层内涵。第一章通过对“乐”之缘起→嬗变→升华的不断演进理路的揭示,剖析了“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情貌。就缘起言,“乐”作为主体一种具体的情感状态,最初是由“天”、“人”共同禀具的“乐”属性之“气”相互感发并打破了人体内原本平和的“性”,使“性”发于外而形成的“乐”情。就嬗变言,伴随着“情感主体”的更迭,“乐”经历了从集宗教体验、政治威严、美感形式于一体的“乐”之综合体到“乐”之神圣意义与官能体验相分离的演变,以及独立的审美体验之“乐”的形成和日常审美体验之“乐”的隐现这四个阶段的...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 “乐”的宏观层面研究
        (二) 具体的“乐”观研究
        (三) “乐”观的当代意义研究
    三、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乐”之文化概貌
    第一节 “乐”之缘起:天人共感,以气相合
    第二节 “乐”之嬗变:以情为根,乐随人迁
        一、集宗教体验、政治威严、美感形式于一体的“乐”之综合体
        二、“乐”之神圣意义与官能体验的分离
        三、独立的审美体验之“乐”的形成
        四、日常生活体验之“乐”的隐现
    第三节 “乐”之升华:作为中国哲学基始范畴的“乐”
第二章 “乐境”之双重本质
    第一节 作为审美体验的“乐境”
        一、“即目”之乐
        二、“会心”之乐
        三、“神游”之乐
    第二节 作为境界超越的“乐境”
第三章 “乐境”生成之文化渊源
    第一节 “天人合一”思想与“乐境”的生成
    第二节 主体意向性思维与“乐境”的生成
第四章 “乐境”之形态
    第一节 “闲观物外身”——儒家之“乐境”
        一、缘于敬——“乐天知命,故不忧”
        二、归于“自由”——“吾与点也”
    第二节 “纵化大浪中”——道家之“乐境”
        一、缘于静——“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二、归于逍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第三节 “弥觉此心真”——禅宗之“乐境”
        一、缘于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二、归于圆成——“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舍浊求净到浊净双遣——论禅宗禅法思想之演进[J]. 汪韶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2]无修之修、顿悟成佛的禅宗方法论与境界论[J]. 胡遂.  湖南社会科学. 2015(06)
[3]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 丁为祥.  唐都学刊. 2015(06)
[4]从“致敬鬼神”到持敬——儒家敬观念的形成与朱熹的阐释[J]. 邱楚媛.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5(01)
[5]论中国禅宗的休闲境界[J]. 吴树波.  兰州学刊. 2015(01)
[6]论庄子之“乐”[J]. 许春华.  哲学研究. 2013(11)
[7]“樂”字音义考释[J]. 洛地.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3(03)
[8]审美愉悦层次解读[J]. 陈冰冰.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1)
[9]敬、静、净:儒道佛心性论比较之一[J]. 罗安宪.  探索与争鸣. 2010(06)
[10]乐的体验与审美境界——朱熹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J]. 蒙培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硕士论文
[1]先秦儒家之“乐”研究[D]. 刘亚峰.山东大学 2014
[2]孟庄“乐”观比较[D]. 毛远强.曲阜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34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934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e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