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背景下“磐安炼火”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2 06:03
炼火,又称“踩火”,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是古代“祓除”习俗的遗存,因赤脚踩在通红的炭火上表演而得名。浙江省磐安县从古至今一直保有这项具有神秘色彩的传统民俗事象,2005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遗名录时的名称是“磐安炼火”。磐安炼火在磐安县域内分布比较广泛,而深泽村和大皿村的炼火仪式保存完整。磐安炼火形态多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非遗后,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磐安炼火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成为当地一项比较有名的民俗活动。但是随着乡村社会发展和我国非遗保护理念不断发展,尤其是保护非遗伦理原则提出后,磐安炼火适应乡村社会发展中在民间力量、官方力量以及学者等多方力量的互构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本论文运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手段,理清磐安炼火的内容,分析磐安炼火在非遗保护背景下变迁表现,深入解读其变迁的动因以及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对磐安炼火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为了使研究对象的性质更加清晰,首先对磐安炼火的属性进行界定,然后分别梳理有关仪式与社会变迁的研究、关于非遗保护背景下信仰变迁的...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山人所绘阴阳八卦图以及定东西南北方位(笔者摄于2018年4月2日)
西 设龙王坛,开水火门。牌位左边设本坛祖师,中间设龙君,右边设炼坛祖师。供品主荤。图 3.2 深泽村炼火场的方位布置,以及顺时针的方向(笔者手下去就是开始烧火,为了使木炭燃烧充分,因此炼火的勤杂人员就、西、南、北四个方向不停地扇火坛,使其燃烧充分。在烧火的期进行炼火的祭祀仪式流程(如图 3.3):坛定叉剑响鞭将请圣符焚牒圣接佛下来便是开水火门。
三、磐安炼火的主要内容第一堂炼火,双龙出海。传统要求是先是北进南出,再西进东为两队,手持钢叉依次从北到南踩过火坛,交叉进行,恰似两条龙壮观。北进南出,象征水克火,因为北方五行为水,南方五行为火西进东出,则象征金克木,因为西方五行为金,东方五行为木。炼的排列顺序与五行相克的传统理念是一致的。第二堂火,火海降魔。路线是和第一堂火相反的即由西进东出炼火者手持钢叉,在踩过火坛时会用钢叉将火炭挑起,像是在火海给人的视觉以强烈的冲击,此动作的难度较大,对体力的消耗也比第三堂火,四海归一。其进出方向不一,表演主要是对打等动完之后,炼火基本结束。此时,场内外的群众均可以进入火坛踩火体、驱除邪气的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评骘、思辨与个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伦理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 宋俊华,孔庆夫. 文化遗产. 2018(01)
[2]“迷信”与非遗之间:关于江南的民间信仰与农村妇女的一些思考[J]. 佐藤仁史. 民俗研究. 2018(01)
[3]汉族跳傩行为中的礼物馈赠与计算[J]. 曾澜. 民俗研究. 2017(0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绎读与评骘[J]. 朝戈金.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6(05)
[5]如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五大关系问题[J]. 顾军,苑利.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J]. 巴莫曲布嫫,张玲. 民族文学研究. 2016(03)
[7]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J]. 黄涛. 河南社会科学. 2014(01)
[8]妈祖:从民间信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J]. 王霄冰,林海聪. 文化遗产. 2013(06)
[9]浙江“磐安炼火”的历史成因与活动意蕴[J]. 周加仁. 兰台世界. 2013(S4)
[10]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角色的定位偏误与矫正[J]. 黄涛. 文化遗产. 2013(03)
博士论文
[1]浙江省磐安县仰头村《炼火》仪式的音声民族志[D]. 林莉君.上海音乐学院 2010
[2]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王鸣明.中央民族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仪式变迁与日常生计:信仰与利益之争[D]. 应萍儿.华东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30372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山人所绘阴阳八卦图以及定东西南北方位(笔者摄于2018年4月2日)
西 设龙王坛,开水火门。牌位左边设本坛祖师,中间设龙君,右边设炼坛祖师。供品主荤。图 3.2 深泽村炼火场的方位布置,以及顺时针的方向(笔者手下去就是开始烧火,为了使木炭燃烧充分,因此炼火的勤杂人员就、西、南、北四个方向不停地扇火坛,使其燃烧充分。在烧火的期进行炼火的祭祀仪式流程(如图 3.3):坛定叉剑响鞭将请圣符焚牒圣接佛下来便是开水火门。
三、磐安炼火的主要内容第一堂炼火,双龙出海。传统要求是先是北进南出,再西进东为两队,手持钢叉依次从北到南踩过火坛,交叉进行,恰似两条龙壮观。北进南出,象征水克火,因为北方五行为水,南方五行为火西进东出,则象征金克木,因为西方五行为金,东方五行为木。炼的排列顺序与五行相克的传统理念是一致的。第二堂火,火海降魔。路线是和第一堂火相反的即由西进东出炼火者手持钢叉,在踩过火坛时会用钢叉将火炭挑起,像是在火海给人的视觉以强烈的冲击,此动作的难度较大,对体力的消耗也比第三堂火,四海归一。其进出方向不一,表演主要是对打等动完之后,炼火基本结束。此时,场内外的群众均可以进入火坛踩火体、驱除邪气的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评骘、思辨与个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伦理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 宋俊华,孔庆夫. 文化遗产. 2018(01)
[2]“迷信”与非遗之间:关于江南的民间信仰与农村妇女的一些思考[J]. 佐藤仁史. 民俗研究. 2018(01)
[3]汉族跳傩行为中的礼物馈赠与计算[J]. 曾澜. 民俗研究. 2017(0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绎读与评骘[J]. 朝戈金.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6(05)
[5]如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五大关系问题[J]. 顾军,苑利.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J]. 巴莫曲布嫫,张玲. 民族文学研究. 2016(03)
[7]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J]. 黄涛. 河南社会科学. 2014(01)
[8]妈祖:从民间信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J]. 王霄冰,林海聪. 文化遗产. 2013(06)
[9]浙江“磐安炼火”的历史成因与活动意蕴[J]. 周加仁. 兰台世界. 2013(S4)
[10]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角色的定位偏误与矫正[J]. 黄涛. 文化遗产. 2013(03)
博士论文
[1]浙江省磐安县仰头村《炼火》仪式的音声民族志[D]. 林莉君.上海音乐学院 2010
[2]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王鸣明.中央民族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仪式变迁与日常生计:信仰与利益之争[D]. 应萍儿.华东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30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030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