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青年亚文化的转向 ——以“丧文化”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15 13:39
  “丧文化”是近些年来流行于我国青年群体之中的一股青年亚文化风潮。从表情包、语录到主题影视剧、歌曲、游戏,“丧文化”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全民关注的文化热潮,凭借着丰富的载体形式成为青年群体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舞台。传统青年亚文化研究理论往往遵从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定势,从“抵抗与收编”的理论话语来讨论出现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但是网络时代出现的“丧文化”拥有着更多互联网的新特性。本文将“丧文化”放置于青年亚文化的体系中进行研究,运用互联网的视角加以审视。通过文本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归纳“丧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现象,梳理“丧文化”的风格建构过程,分析“丧文化”背后所蕴含着的情绪内涵,探讨当青年亚文化与互联网“联名”后所发生的特征上的转变。研究发现,“丧文化”作为网络时代出现的青年亚文化,其“丧”的含义已经脱离了现代汉语规范中的内涵,泛化为一个包含有多重含义的标签。“丧文化”群体运用“拼贴”、“挪用”、“同构”等方式,对现实生活中已有的符号加以颠覆和解构,把已知的意义和用途转向其他的意义和用途,以此搭建了一个属于本文化群体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以“虚拟的颓废精神”为形象,以“展现自身颓丧状态”为行为,以“...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青年亚文化的转向 ——以“丧文化”为例


图2.1百度指数中“丧”字的搜索指数??“丧”字活跃在当代青年人日常交流、社交平台内容分享之中,但“丧”的含??义却不再局限于现代汉语规范中的定义

表情,文化现象,图片


?从“丧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到经过多的发展衍变,先后出现了?“葛优躺”、??“哭泣的青蛙”、“马男波杰克”、“我放佛被掏空歌曲”、“旅行青蛙游戏”、??“夸夸群和骂骂群”等一个个彼此联系却又相对独立的“丧文化”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通过数字化的载体,在网络的舞台上交融,为“丧文化”的文化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笔者将“丧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以其承载??方式的不同为标准进行梳理归纳。??1.图片:丧表情??“丧文化”最初的兴起就是源自“葛优躺”的图片(见图2.2)。图片中,葛??优所扮演的季春生留着胡渣、穿着碎花衬衫、嘴角微张生无可恋的歪躺在沙发上。??随后网友们在图片中配上了“生命不息,躺尸不止”、“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等??文字,来表达自身“舒服且颓废”的状态。??興脚??图2.2?“葛优躺”表情包??紧接着,佩佩娃、懒蛋蛋、长了腿的咸鱼等有着独立主人公的表情包在网络中??流行起来。佩佩蛙原本是美国漫画《男生的俱乐部》里的角色,经网友们恶搞后,??一张有着流泪的大眼、颓废悲伤表情的佩佩蛙在网络上翻红。以此为题材,暴走漫??画团队孵化出表情包“暴走的悲伤蛙”并上线微信表情商城(见图2.3),其“流??泪的大眼+颓废文字”的组合,受到了青年人的广泛使用。在新浪微博上,认证为??“情感博主”的“悲伤蛙peipei”凭着仅有的6条微博,就有着近8万粉丝的关注。??論邊通^??①田玉军.文化现象传播的本质与方式[J].陆季春.学术交流2008(06):?182-184.??16??

歌曲,表情,掏空,身体


硕衫位论文??v:^Sfc^-v?MASTER'S?THESIS??图2.3?“暴走的悲伤蛙”表情包??除了有着特定“主人公”的表情包外,更多的表情包由网友们在图片上加上文??字恶搞而成(见图2.4)。经过组合的“成品”表情洋溢出浓浓的忧愁、看起来十??分沮丧和无奈。??图2.4网友自制“丧文化”表情包??2.首乐:丧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感觉身体被掏空(不要加班不要加班)??我累得像只Dog?(不要加班不要加班)??我才不累(不要加班不要加班)??十八天没有卸妆(不要加班不要加班)??月抛戴了两年半(不要加班不要加班)??作息紊乱(不要加班不要加班)??我却越来越胖(不要加班不要加班)??不要加班不要加班????“葛优躺”表情包出现后不久,由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演绎的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爆红于网络。歌曲节奏缓慢,以合唱的形式发出低沉的“不要加班”的呼??号。歌词中“我累的像只Dog”、“十八天没有卸妆”?“月抛带了两年半”、“我??越来越胖”虽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是生动还原了当代青年面对加班“生无可恋、??空虚”的生活状态,并因此得到了青年群体的共鸣。??佛系少女???我失了忆每天都是星期七??赖在家里学树懒0.?1倍速挪移??床和游戏每一个都要宠溺??红尘滚滚不要着急???歌词节选自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歌词节选自冯提莫演唱的歌曲《佛系少女》.??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表情包:作为“模因”的参与式表达——以“帝吧出征fb”事件为例[J]. 罗海娇.  传媒论坛. 2019(23)
[2]解读标签化下的“佛系青年”[J]. 黄英,张婧.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06)
[3]心理宣泄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宣泄的心理干预效果及潜在危害[J]. 詹鋆,徐宏飞,任俊,罗劲.  心理科学进展. 2020(01)
[4]曾梵志油画创作中的“陌生化”图像叙事[J]. 张博.  四川戏剧. 2019(10)
[5]网络话语场新生亚文化风格转向探究[J]. 刘梦杰,谭文奇.  今传媒. 2019(11)
[6]网络热词“丧文化”的现代伦理审视及引导[J]. 胡青青,袁舒婷.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7]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 曾荣侠.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3)
[8]“丧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J]. 张晓庆.  中国青年研究. 2019(06)
[9]规制与自拟:论隐元拟寒山诗及其独创性[J]. 商宇琦.  闽江学院学报. 2019(03)
[10]后亚文化视阈下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反思[J]. 苏宏元,贾瑞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5)

博士论文
[1]寒山及其诗研究[D]. 崔小敬.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图文结合类表情包的语言学研究[D]. 丁丽凤.湘潭大学 2017
[2]话语空间的漩涡与身份悬置的快感[D]. 任婕.华中科技大学 2014
[3]白洋淀诗群研究[D]. 赵薇薇.黑龙江大学 2014
[4]虚假的反叛者与被操纵的文化符号[D]. 燕奉青.山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34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034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c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