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论神道教与武士道的演变源流及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4-28 02:08

  本文关键词:论神道教与武士道的演变源流及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神道教是日本最古老的自然宗教、民族宗教,在日本的历史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联系紧密。对于日本人来说,神道教由于彻底融入风俗习惯之中,反而给人感觉不像宗教,更多被人们认识理解为是一种行为习惯。而在各种节日时参拜神社、向神灵进行祈愿或表达感谢的行为,在无意识中又包含了宗教的意味。 武士道作为武士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是武士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虽然不是成文的法规,但是它对武士阶层的影响非常深远,长久以来约束着武士的行为。武士道是规范日本武士行为的重要人生观和世界观,甚至在近代发展演化为日本军人以及全体日本国民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被社会的各个阶层所接受,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整个日本民族发挥着强大的约束力量。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均为这个目标服务。在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神道教与武士道则发挥了重要的推助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神道教与武士道的形成发展及与日本军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日本军国主义以战争为主要手段,通过对外扩张来促进国家发展。对内控制国民的思想、进行专制统治,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不断推进国家的各个方面向军事化发展。神道教是对日本社会影响最久的民族宗教,在明治维新以后,神道教成为日本宗教的主体,发展为国家神道。神道教主张天皇是神的化身,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神道将天皇推至历史的前台,宣扬“神国”观念,为了完成天皇统一世界的“神圣使命”必须开展对外侵略战争。由宗教信仰影响日本国民的思想,使日本侵略扩张的思想合理化。武士道作为武士阶级的道德规范,以“忠”为核心思想。受神道教思想的影响,明治维新后的武士道由对主人尽忠转变成忠于天皇。武士道将日本军人和国民的思想统一于忠于天皇,,使日本军人和国民支持并服从打着天皇旗帜的军国主义实行的侵略政策,为军人及国民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准则,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从精神层面控制日本国民的思想武器。由于神道教与武士道的特殊身份及影响力,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侵略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军国主义以神道教作为抽象的指导思想,以武士道作为具体的行为指南,对内侵蚀军人及全体国民的思想,对外向其他国家发动侵略扩张的残暴战争。
【关键词】:神道教 武士道 军国主义 天皇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3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7
  • 1.1 研究现状12-14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4-15
  • 1.3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15-17
  • 第2章 关于神道教17-25
  • 2.1 神道教的起源17-19
  • 2.2 神道教的流派和变迁19-22
  • 2.3 神社与祭祀活动22-25
  • 第3章 关于武士道25-31
  • 3.1 武士道的形成25-28
  • 3.1.1 武士的产生25-26
  • 3.1.2 武士道的起源26-28
  • 3.2 武士道的主要内容28-31
  • 第4章 神道教和武士道的演变与日本军国主义31-42
  • 4.1 神道教是日本军国主义抽象的指导思想31-36
  • 4.1.1 神道教成为日本宗教的主体31-34
  • 4.1.2 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的靖国神社34-36
  • 4.2 武士道是日本军国主义具体的行为指南36-42
  • 4.2.1 神道教的思想对武士道的影响37-38
  • 4.2.2 忠于天皇的武士道38-42
  • 结论42-44
  • 参考文献44-4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6-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牛建科;;反思与批判:日本神道教伦理思想审视[J];日本问题研究;2012年01期

2 刘炳范;论日本神道教的变迁及其对战争问题认识的影响[J];日本研究;2003年03期

3 王守华;神道思想研究的现代意义[J];日本学刊;1997年03期

4 刘金才;论日本神道信仰的性质和特征——兼谈日本"历史认识"误区的文化原因[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04期

5 方海燕;;论日本神道教的现世性特征——以中世以前神道和佛教的相互关系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02期


  本文关键词:论神道教与武士道的演变源流及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1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31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f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