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学的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空间规划
本文关键词:基于符号学的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空间规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记忆与财富,包含着人类的情感共鸣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节庆是一类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与节庆相关的传统风俗、礼仪、活动、游戏、习惯等方面,对空间的要求各不相同,是传统生活方式中最有特点的部分。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缺乏有针对性的节庆类非遗的保护方法。一方面,只是关注传统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本身的保护,没有落实到节庆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只是关注传统节庆活动的专用空间,没有考虑传统节庆空间与日益现代化的城乡空间之间的结合。实际上,节庆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的要求产生矛盾,而空间的脱节势必导致传承的困难,当节庆活动无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保护传承就很难持久。本文基于符号学的方法,对承载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空间进行分析与规划设计研究,通过与片区日常活动和空间系统一体化的途径,寻找节庆类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思路、新方法。论文总结了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特点与空间要求,利用符号学分析了节庆类非遗活动与空间主题的关联性,从而建立了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空间的概念,进而将主题空间纳入所在片区空间系统中,使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片区的特色空间主题,实现片区空间系统的一体化,并将节庆活动与日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扩大了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路径。最后,论文以苏州轧神仙活动与所在的石路商圈为例,探讨了石路商圈以轧神仙为主题的特色主题空间系统建立,并落实到片区主题空间系统规划设计中。
【关键词】: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题空间 符号学 规划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92.1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15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对象11-12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
- 1.3.1 研究目的12
- 1.3.2 研究意义12-13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3-14
- 1.4.1 研究的基本内容13-14
- 1.4.2 研究方法14
- 1.5 研究框架14-15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概况15-22
- 2.1 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究概况15-17
- 2.1.1 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15
- 2.1.2 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15-17
- 2.2 符号学与研究概况17-21
- 2.2.1 符号学的概念17-18
- 2.2.2 符号学主要研究内容18
- 2.2.3 符号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8-21
- 2.3 主题空间的研究概况21-22
- 2.3.1 主题空间的概念21
- 2.3.2 主题空间研究综述21
- 2.3.3 符号学方法研究主题空间的概况21-22
- 3 节庆类非遗活动及其主题空间22-30
- 3.1 节庆类非遗活动特点及空间要求22-24
- 3.1.1 非平日性活动22
- 3.1.2 周期性活动22-23
- 3.1.3 群体性活动23
- 3.1.4 主题性活动23-24
- 3.2 节庆类非遗活动的主题空间特征24-27
- 3.2.1 原真性与历史性24
- 3.2.2 独特性与地域性24-25
- 3.2.3 图形性与指向性25-26
- 3.2.4 安全性与灵活性26-27
- 3.3 节庆类非遗主题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其系统27-30
- 3.3.1 主题空间要素28-29
- 3.3.2 主题空间系统29-30
- 4 基于符号学方法的节庆类非遗主题空间分析30-45
- 4.1 莫里斯符号学基本逻辑30
- 4.2 节庆类非遗主题空间的语构学研究30-34
- 4.2.1 符号的实体性及存在性30-32
- 4.2.2 图像性符号32
- 4.2.3 指向性符号32-33
- 4.2.4 象征性符号33-34
- 4.2.5 隐喻性符号34
- 4.3 节庆类非遗主题空间的语义学研究34-40
- 4.3.1 语义的构成——外延与内涵35-36
- 4.3.2 语义的创造36-40
- 4.4 节庆类非遗主题空间的语用学研究40-45
- 4.4.1 符号的起源、使用与作用40-41
- 4.4.2 传达过程41
- 4.4.3 语境41-42
- 4.4.4 认知方式42
- 4.4.5 传达效果42-45
- 5 节庆类非遗主题空间规划研究——以苏州轧神仙为例45-88
- 5.1 苏州轧神仙节庆活动45-51
- 5.1.1 节庆概况45
- 5.1.2 历史更迭45-46
- 5.1.3 主要活动46-50
- 5.1.4 活动空间50-51
- 5.2 轧神仙活动的主题空间系统现状及其符号学分析51-67
- 5.2.1 轧神仙活动的空间现状51-57
- 5.2.2 轧神仙活动的主题空间系统现状57-61
- 5.2.3 轧神仙活动主题空间的符号体系61-67
- 5.3 轧神仙活动的主题空间规划67-88
- 5.3.1 轧神仙活动的空间拓展需求与石路商圈的发展67-70
- 5.3.2 石路商圈的现状空间分析70-77
- 5.3.3 石路商圈轧神仙主题空间规划77-88
- 6 结语88-89
- 参考文献89-92
- 图表目录92-96
- 致谢96-97
- 作者简历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重农;;把脉中国现代节庆活动[J];世纪行;2005年Z1期
2 李丽梅;楼嘉军;段晓雪;;上海节庆活动发展态势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3 朱镑;;让文化成为文化节庆活动的灵魂——厦门文化节庆活动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1年04期
4 陈久金;民族历法与节庆活动简介[J];自然杂志;1982年01期
5 黄泽存;;论新时期的节庆与节庆现象[J];民俗研究;1993年02期
6 《市场化运作大型文体节庆活动研究》课题组;大型文体节庆活动市场化运作行吗?[J];上海综合经济;1999年08期
7 Henry Grabar;沈丹琳;;美国未开发的盛世金矿:我们的城市似乎不明白节庆活动的意义[J];英语文摘;2014年06期
8 白迎金;王鹏;;文化节庆活动是对文化的救赎?[J];旅游时代;2008年10期
9 岑毅;让上海国际音乐烟花更美[J];浦东开发;2003年09期
10 兰铁民;市场化运作大型文体节庆活动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铭昌;;节庆活动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的研究[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葛星;;做大节庆活动提高城市软实力——以泰安市为例[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3 庞锦华;;关于完善宜春品牌节庆活动宣传的建议[A];“我为宜春中心城区‘聚人气 促发展’献良策”征文活动论文集[C];2009年
4 李玉兰;;节庆活动与城市文化日历的制订——在北京设立“建城节”的初步构想[A];《2013北京文化论坛——节日与市民生活》文集[C];2013年
5 王溪;谢力丹;;节庆活动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分析——以怀柔区节庆活动为例[A];《2013北京文化论坛——节日与市民生活》文集[C];2013年
6 梁红秋;;节庆活动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市民自我教育的作用[A];《2013北京文化论坛——节日与市民生活》文集[C];2013年
7 陈红玉;;节庆活动与文化产业创新转型[A];《2013北京文化论坛——节日与市民生活》文集[C];2013年
8 刘雷;;实现节庆活动志愿者忠诚的志愿者满意度实证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9 高大伟;李妍;;公园节庆活动对北京节日民俗的影响——以北京几个公园节庆活动为例[A];《2013北京文化论坛——节日与市民生活》文集[C];2013年
10 袁丽民;;节庆活动对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带动作用[A];《2013北京文化论坛——节日与市民生活》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正泰;城市节庆活动的地方性与国际化[N];中国旅游报;2003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马聪玲;中外节庆活动的几点比较[N];中国旅游报;2005年
3 市体育局局长 李坤耀;创新是节庆活动做大做强的关键点[N];长江日报;2007年
4 市体育管理中心主任 高峰;构建多元化的节庆活动投入机制[N];长江日报;2007年
5 市旅游局旅行社管理处处长 吴展来;探索节庆活动市场化运作的实现形式[N];长江日报;2007年
6 魏晋;我们需要怎样的节庆活动[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潘继红;节庆活动是海水还是火焰[N];国际商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何朝辉;控制规范党政机关举办节庆活动[N];巴音郭楞日报;2008年
9 徐春林;宁波节庆活动渐入佳境[N];国际商报;2008年
10 湖北省节庆会展研究会会长 王重农;中国节庆的发展态势[N];中国文化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山;大型节庆活动管理创新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2 曲义婷;节庆文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荆睿;山东省地方艺术节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5年
4 曹沁霖;基于符号学的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空间规划[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5 郭玉晓;节庆活动的品牌塑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邓建伟;山东省体育节庆活动发展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4年
7 王娟;上海节庆活动公众认知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兰;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的德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邓棵;节庆活动烟花创意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10 叶若廷;体育节庆活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之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符号学的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空间规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32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