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乌珠穆浓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东乌珠穆浓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蒙古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体现着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力、想象力。蒙古族人民通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劳动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重挑战。许多人、尤其年轻人一味追求异域文化,热捧“洋文化”“洋节日”而慢慢遗弃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人老龄化、许多文化技艺和技能缺乏继承者而面临失传和消失,所以保护和传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各种棘手问题。近年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受到政府部门和有关文化保护单位的重视,但在有效管理体制、政府主导、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法规、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等种种问题。保护与传承好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共同、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目标和重大意义。本文把调研基地选在东乌珠穆沁旗,将分析东乌旗目前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和保护当中存在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政府主导、牧民主体是基础、社会组织参与是补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专家学者提高研究高度,各机构、社会各层人士应该如何协调发挥各自的作用,将东乌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效保护,使各机构、各层人士更全面地认识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导作用的政府机关必须加强自身的廉政,管办分明,牧民主体要发挥保护文化主力军作用,社会组织发挥补充作用,大众传播媒介推广和宣传作用,专家学者以自己的学术成果做为理论指导。使各层次机构、各层人士协同发挥各自的作用,构建东乌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可行保护机制,将更有效保护与传承、弘扬与发展。本文第一部分,引言里讲述研究东乌珠穆沁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本人的创新之处和采用的技术路线;第二部分,陈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范围以及保护文化相应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东乌珠穆沁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及重要价值;第四部分,分析东乌珠穆沁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保护当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构建东乌珠穆沁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议,从而促进东乌珠穆沁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效的保护、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东乌珠穆沁旗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引言9-15
- 1.1 研究意义9
- 1.2 研究目的9-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0-13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0-11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1-13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3
- 1.4.1 研究方法13
- 1.4.2 创新之处13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3-15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相应的理论基础15-19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15-17
-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分类15
-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15-16
- 2.1.3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16-17
- 2.1.4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17
- 2.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应的理论基础17-19
- 2.2.1 文化多样性理论17-18
- 2.2.2 文化平等性理论18-19
- 2.2.3 公共文化服务理论19
- 3 东乌珠穆沁历史文化概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及主要特征和价值19-28
- 3.1 东乌珠穆沁旗历史、文化形成概况19-22
- 3.1.1 乌珠穆沁部落概况19-20
- 3.1.2 东乌珠穆沁旗概况20-21
- 3.1.3 东乌珠穆沁旗文化形成过程21-22
- 3.2 东乌珠穆沁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情况22-25
- 3.3 东乌珠穆沁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特征25-27
- 3.3.1 民族性25-26
- 3.3.3 代表性26
- 3.3.4 丰富性26
- 3.3.5 独特性26-27
- 3.4 东乌珠穆沁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27-28
- 3.4.1 历史传承价值27
- 3.4.2 科学认识价值27
- 3.4.3 审美艺术价值27-28
- 3.4.4 经济利用价值28
- 3.3.5 精神文化价值28
- 4 东乌珠穆沁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28-32
- 4.1 东乌珠穆沁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28-29
- 4.2 东乌珠穆沁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29-30
- 4.2.1 博物馆保护方式29
- 4.2.2 学校教育传播传承方式29-30
- 4.2.3 利用现代化媒介进行保护30
- 4.3 东乌珠穆沁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30-32
- 4.3.1 资金短缺是突出问题30
- 4.3.2 传承人老龄化严重30-31
- 4.3.3 培养扶持“非遗”传承人的政策不到位31
- 4.3.4 继承“非遗”后继乏人31-32
- 5 构建东乌珠穆沁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建议32-38
- 5.1 政府主导是关键32-33
- 5.1.1 加快制定地方性保护条例32
- 5.1.2 加大资金投入32
- 5.1.3 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大宣传32-33
- 5.2 牧民主体是基础33-34
- 5.3 教育是保护与传承“非遗”保障34-35
- 5.3.1 “非遗”的文化知识的传承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34
- 5.3.2 重视中小学阶段孩子的教育34-35
- 5.3.3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35
- 5.4 社会组织的参与是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补充35-37
- 5.4.1 筹集资金,弥补资金不足35-36
- 5.4.2 政府与企业合作机制36
- 5.4.3 专家学者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36-37
- 5.5 利用大众传播,宣传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作用37-38
- 5.5.1 教育作用37
- 5.5.2 社会推动作用37-38
- 5.5.3 文化传播作用38
- 5.5.4 呼唤各层机关人士的关注和重视38
- 6 结论38-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44
- 作者简介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宗奎;王芳;;知识产权法在内蒙古非遗资源开发中的适用[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卢安婷;;巴西重视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J];北京观察;2003年03期
3 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4 于tn;;文化多样性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5 娜仁图雅;;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法律保护机制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2期
6 郭利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讨[J];经济论坛;2012年08期
7 苏馨;;中华民族宝贵产物——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所在[J];金田;2013年10期
8 何包钢;秦丹;;文化平等之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9 闫新新;;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产业化发展道路[J];前沿;2011年01期
10 黄栓成;史艳英;;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律保护[J];前沿;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萨茹拉;安代的文化阐释[D];内蒙古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文婷;关于我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桂虎;乌拉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东乌珠穆浓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57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