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平台与资源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2 02:56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平台与资源建设是一件文化保护的重要措施。通过研究平台与资源建设,利用目前成熟的云计算技术,建立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平台,建立客家文化知识图谱,利用高校研究院、地区博物馆对客家文化、客家非遗技术的研究成果,塑造贴切客家文化人物形象,将客家非遗技术融入科普传播主线,制作MOOC资源,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多渠道客家文化传播。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4(19)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文化传播平台结构图
在整个云平台中,最重要的是按照实施知识图谱的形式将数据进行资源分类。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数据管理系统过程分为应用层、接口层、资源服务层、基础设施层4个层次。在基础设施层中,利用分布式存储、云存储设备进行文件存储,通过存储访问接口进行文件访问。在资源服务层中,管理存储文件,主要分为基础服务和交互服务。基础服务包括资源搜索、资源过滤、格式转换、权限管理、积分管理和资源加密;交互服务包括资源推荐、资源评论、资源评价、资源推送、资源订阅和资源下载。接口层包括建立Web Service、Json等各类接口用于应用层调用。在应用层中,将资源管理按照资源标准、元数据定义的形式进行分类,建立资源标签、知识点绑定,实现知识图谱管理[6]。应用层还实现了资源审核、资源统计、资源展示等功能,见图2。2.3 基于MOOC的文化传播动画资源建设
通过传播需求研究,根据对现有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编辑,建立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科普MOOC资源。利用高校研究院、地区博物馆对客家文化、客家非遗技术的研究成果,梳理科普传播要点,策划科普传播主线,塑造贴切客家文化人物形象[8]。以客家酿酒非遗项目为例,通过策划动画故事大纲,完成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设计、动画元素设计、音频设计等多项动画制作主线人物,建立一系列动画短视频,将客家文化、客家非遗技术内涵寓教于乐,建立MOOC动画资源[9],参见图3。2.4 基于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渠道建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与数字展示研究[J]. 罗敏.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新技术视角下博物馆发展实践与趋势[J]. 杨拓.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9(11)
[3]浅谈非遗题材在动画创作中的可行性分析——以柳编工艺为例[J]. 张曼华,曾军梅. 艺术科技. 2019(13)
[4]融媒体发展机遇下梅州客家传统文化传播思路的探讨[J]. 李天生. 客家文博. 2019(02)
[5]基于共词聚类的我国数字博物馆发展态势可视化研究[J]. 刘家豪,朱伟鹏. 科普研究. 2019(03)
[6]数字技术在赣南客家灯彩文化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探析[J]. 赖矞,涂丹丹. 戏剧之家. 2018(14)
[7]关于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个问题[J]. 项兆伦. 文化遗产. 2017(04)
[8]对客家民间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 廖新雨.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4(06)
硕士论文
[1]数字博物馆设计开发与教育应用研究[D]. 魏琳琳.山东师范大学 2019
[2]粤东蕉岭石寨村聚落特色与建筑文化保护研究[D]. 罗宇.广东工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01428
【文章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4(19)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文化传播平台结构图
在整个云平台中,最重要的是按照实施知识图谱的形式将数据进行资源分类。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数据管理系统过程分为应用层、接口层、资源服务层、基础设施层4个层次。在基础设施层中,利用分布式存储、云存储设备进行文件存储,通过存储访问接口进行文件访问。在资源服务层中,管理存储文件,主要分为基础服务和交互服务。基础服务包括资源搜索、资源过滤、格式转换、权限管理、积分管理和资源加密;交互服务包括资源推荐、资源评论、资源评价、资源推送、资源订阅和资源下载。接口层包括建立Web Service、Json等各类接口用于应用层调用。在应用层中,将资源管理按照资源标准、元数据定义的形式进行分类,建立资源标签、知识点绑定,实现知识图谱管理[6]。应用层还实现了资源审核、资源统计、资源展示等功能,见图2。2.3 基于MOOC的文化传播动画资源建设
通过传播需求研究,根据对现有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编辑,建立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科普MOOC资源。利用高校研究院、地区博物馆对客家文化、客家非遗技术的研究成果,梳理科普传播要点,策划科普传播主线,塑造贴切客家文化人物形象[8]。以客家酿酒非遗项目为例,通过策划动画故事大纲,完成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设计、动画元素设计、音频设计等多项动画制作主线人物,建立一系列动画短视频,将客家文化、客家非遗技术内涵寓教于乐,建立MOOC动画资源[9],参见图3。2.4 基于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渠道建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与数字展示研究[J]. 罗敏.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新技术视角下博物馆发展实践与趋势[J]. 杨拓.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9(11)
[3]浅谈非遗题材在动画创作中的可行性分析——以柳编工艺为例[J]. 张曼华,曾军梅. 艺术科技. 2019(13)
[4]融媒体发展机遇下梅州客家传统文化传播思路的探讨[J]. 李天生. 客家文博. 2019(02)
[5]基于共词聚类的我国数字博物馆发展态势可视化研究[J]. 刘家豪,朱伟鹏. 科普研究. 2019(03)
[6]数字技术在赣南客家灯彩文化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探析[J]. 赖矞,涂丹丹. 戏剧之家. 2018(14)
[7]关于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个问题[J]. 项兆伦. 文化遗产. 2017(04)
[8]对客家民间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 廖新雨.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4(06)
硕士论文
[1]数字博物馆设计开发与教育应用研究[D]. 魏琳琳.山东师范大学 2019
[2]粤东蕉岭石寨村聚落特色与建筑文化保护研究[D]. 罗宇.广东工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01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60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