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11:16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和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中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结构产生了一系列改变,这都将造成了那些需要行为和口授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开始实施的阶段,河南省的少林功夫、太极拳、苌家拳、心意六合拳、月山八级拳已陆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中。这一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河南人所固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演变成河南省一张对外学习交流的标志,这将是对河南体育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魄非常重要的体现。本论文试从教育学、人类文化学、历史遗产学与市场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学科交叉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从挖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和总结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和效能作为出发点,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成熟理论,试图打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通过对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概括总结和特征描述,进而以少林拳和太极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切入点,提出少林拳和太极拳的保护对策,进而总结出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模式、策略和措施,以期能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12.7;G12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9
  •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8-11
  • (一)选题的背景8-9
  • (二)选题的目的9-10
  • (三)选题的意义10-11
  • 二、核心概念界定11-12
  • (一)体育11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11-12
  • (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12
  • 三、文献综述12-16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2-14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4-16
  •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16-17
  • (一)研究对象16
  • (二)研究方法16-17
  • 五、研究内容与框架17-19
  • (一)研究内容17-18
  • (二)研究框架18-19
  • 第二章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内涵19-26
  • 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19-21
  • (一)体育的产生及其发展19-20
  •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20-21
  •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21-26
  • (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21-22
  •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22
  • (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22-24
  • (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24-26
  • 第三章 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问题26-31
  • 一、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26-29
  • (一)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28
  • (二)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28-29
  • 二、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29-31
  • (一)体育项目种类相对单一29-30
  • (二)保护资金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30
  • (三)没有形成核心的理论研究文化30
  • (四)传承人不足和技术保护人员缺乏30
  • (五)体育产业群没有完全开发30-31
  • 第四章 个案研究——以少林拳和太极拳为例31-39
  • 一、少林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1-33
  • (一)少林拳面临的机遇31-32
  • (二)少林拳面临的挑战32-33
  • 二、太极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3-34
  • (一)太极拳面临的机遇33
  • (二)太极拳面临的挑战33-34
  • 三、少林拳与太极拳的保护对策34-39
  • (一)创建良好的两拳保护文化空间35
  • (二)加强两拳科学的理论研究35-36
  • (三)促进两拳产业的多元文化36-37
  • (四)创建适宜的两拳传承人制度37
  • (五)加大两拳多维度信息资源的开发37-39
  • 第五章 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39-47
  • 一、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39-41
  • (一)连续性原则39
  • (二)协调性原则39-40
  • (三)创新性原则40-41
  • (四)以人为本原则41
  • 二、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41-44
  • (一)行政保护模式41-42
  • (二)法律保护模式42-44
  • 三、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44-47
  • (一)大力开展河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44
  • (二)建立系统的、全面的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制44-45
  • (三)保护好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5-46
  • (四)开拓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产业市场46
  • (五)加大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46-47
  • 第六章 结语47-49
  • 一、研究结论47
  • 二、研究建议47-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冬菊;;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2 瞿继勇;;中国古代“和同”观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齐爱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构成要件[J];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04期

4 傅安平;喻峰;;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李红;;论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攀登;2007年02期

6 田特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人为本[J];艺海;2007年02期

7 ;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谐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传承[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王洪军;;谈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9 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10 张燕;;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以甘肃省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兴燕;;关于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探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李玉军;冯静;;浅谈抚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4 齐易;;从冀中“音乐会”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柳霞;;山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6 贾晓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个案[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7 隋维娟;;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8 蔡文琴;;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述评[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9 李秀娜;石美玉;;关于建设世界城市中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A];建设世界城市提高首都软实力——2010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10年

10 刘临安;马龙;;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策略[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小驹;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徐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单继瑜;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性[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杨红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檀勇 陈酿;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记者 徐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孙志兵;江苏资助首批31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曾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重申报轻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孟贵成;河北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进程[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池墨;保护“非遗”更应该重内质[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周志彬;关于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高晓芳;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崔苗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陈多琦;哈尔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娜娜;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5 李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初探[D];南昌大学;2008年

6 罗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但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及其法律规制[D];西南大学;2010年

8 国慧霞;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9 张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D];浙江大学;2010年

10 王娟;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保护及其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7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997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0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