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化转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06 08:15

  本文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化转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3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化转型问题研究

王雅楠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中国的文化进入了新的转型时期,能否对中国当代的文化有清醒的认识,能否系统梳理当代文化在转型过程中的脉络和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一定的解决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敏锐的方式切入了20世纪的核心文化,即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变化和文化境遇以及普遍的文化危机问题,尽管其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唯心史观和乌托邦倾向,尽管中国当代的文化性质与晚期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仍以折射的方式为中国学者理解发达工业社会的状况和问题、把握当代中国的文化现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视域。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入手,对其重要的观点进行归类整合,归纳出其所提供的对认识、分析和梳理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的具体问题有启发作用和意义的视域、核心观点以及方法。其研究视域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批判视域、日常生活视域和文化—心理视域;核心观点主要包括:文化工业和文化霸权、物化和意识形态以及压抑、惊颤与焦虑;以及社会学/人类学/阐释学的研究范式和针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特殊分析模式。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有着内在逻辑,体现在其内外两种动因之上,并具体表现在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表达中。传统的研究视域在解释当代文化转型中面临诸多困境,而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所提出的视域、观点和方法中的有益部分得到借鉴。 中国当代文化转型问题最突出地存在于三个方面。首先是文化观念转型,即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转变。具有同一性的大众文化的表现反映了深层的主体性危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大众文化产生之初更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对其进行了尖锐批判,并试图重建主体性。 其次是文化形态转型,即由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的转变。消费文化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对商品的认识,而这也对理解消费文化的实质和审美逻辑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消费文化中认同危机和文化失序问题的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寄托于艺术的救赎方式显然无益于中国的文化状况,对于消费文化的理性认识以及对于和谐精神的追求方是救赎的必然之道。 最后是文化模式转型,即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无处不在的图像将我们带入了景观社会,并由此产生了浮躁和对快感的盲目追求,以及批判性的丧失。视觉审美则为未来开辟了新的方向。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曾经对文化最终的出路进行过探寻和描述,但大多集中于精神领域。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的转型来说,最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尚未可知,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122;B089.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斌;孔令云;;“文化产业”界定研究综述[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高冠钢;大众文化:当代文化的主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3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王岳川;全球化语境与当代中国文化转型[J];求是学刊;2002年05期

5 徐丽;论文化转型及新文化的价值取向[J];社科纵横;1996年02期

6 赵勇;;从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论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探索与争鸣;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长书;从《续黄粱》与《枕中记》的对比中浅析《聊斋志异》的民间基质[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2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陌生化”审美效果[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3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8 孙斐娟;;论十七年诗歌的文学史书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9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10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4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李云;;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7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8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9 张申华;;积极构建下的消极颠覆——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易斯的《大街》[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薛强;;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学解读——以起点中文网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3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4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5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陈哲;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2 张澍军;试论德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J];长白学刊;2005年01期

3 郭风志;李树申;;精神生产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03期

4 胡海波;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整体性视域下的精神生产理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欧阳康;;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与大众化取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6 李文成;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生产”概念的含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7 俞吾金;;论马克思的社会人类学思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8 张一兵;拜物教:人跪倒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理性批判[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6年01期

9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李海亭;;关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思索[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颖;另一种视域——从王小波、阿莫多瓦看边缘主体对大众文化主流的反观意义[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陈喜辉,付丽;强化与异化:因特网对大众文化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3年09期

3 张晓光;大众文化批评的意义[J];长白学刊;2004年06期

4 于少华,刘兰元;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化质态的改塑[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陈立旭;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当代文化转向[J];浙江学刊;2003年06期

6 李森;甜蜜的悲哀——论大众文化的创新模式[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R.舒斯特曼 ,罗筠筠;通俗艺术对美学的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9期

8 朴莲玉;;试论黑龙江省朝鲜族的大众文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年03期

9 熊黎明;大众文化研究的基础:文本细读[J];长白学刊;2003年04期

10 张文红;别有新识天地宽[J];前线;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明俊;;大众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2 王向峰;;辽海讲坛第二讲 大众文化的根性与易境之改塑[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3 朱效梅;;以邓小平理论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艳雪;;从消费文化中构建积极的大众文化初探——以“昕薇MOOK”首套系列丛书策划为例[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5 吴晓都;;列宁与20世纪大众文化[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代迅;;我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外观论析[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卫华;高明航;卢文梅;;关于现代科技革命与文化的思考[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8 杨晓;;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城市大众文化[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林存秀;;走出古典之后——民国初年的大众文化与小知识分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10 张同胜;;《水浒传》与大众文化[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俐;[N];西藏日报;2002年

2 许锋;[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3 谭丽娟;[N];中华新闻报;2003年

4 段建军;[N];光明日报;2002年

5 ;[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卢蓉;[N];文艺报;2003年

7 邹广文;[N];学习时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金元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封秋昌;[N];文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貟喜红;美国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新走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5 黄品嘉;论文化产业精英的文化品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7 谢中山;全球化语境中当下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9 沈强;日韩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张伯存;中国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2 谢中山;影响的焦虑——大众文化与新生代作家[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志;本雅明大众文化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贞;论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岭;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运用的语境化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史岩;经典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剑萍;当代大众文化的美学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宗立华;大众文化的本质、作用和建设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雅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化转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化转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0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10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3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