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入唐百济遗民活动探析

发布时间:2018-01-25 11:31

  本文关键词: 百济 遗民 入唐 类型 事迹 分布 出处:《延边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以百济遗民为研究对象,主要阐述了入唐百济遗民的产生、类型、分布以及在唐做出贡献等。根据近现代洛阳、西安出土的百济遗民墓志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流向唐朝的百济遗民进行分类,并分别对这几种类型的遗民及其后裔在唐事迹进行论述。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纲要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动态、研究视角、创新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百济遗民产生的背景,过程。背景方面主要论述了7世纪初朝鲜半岛时局变化及唐朝对朝鲜半岛政策的演变过程。百济遗民形成是个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百济的灭亡、白江之战和熊津都督府内迁。随着百济的灭亡,百济遗民问题随之出现。第三章,对最近在中国出土的入唐百济遗民墓志及石刻资料以及学界的研究动态进行整理。根据幕志分布及墓志内容,将入唐的百济遗民在唐朝的分布区域及唐朝对其安置思路进行分析。最后是从入唐百济遗民中看出的古代普遍的移民现象,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朝鲜半岛与中原之间的人员迁徙流动情况。第四章,将入唐百济遗民按王室贵族、百济籍将领、祖籍中原的百济将领及平民百姓分类阐述其在唐事迹。并对百济遗民在唐朝做出贡献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当时唐朝的社会生活及民族融合状况。第五章,结论部分对入唐百济遗民生活事迹进行总结,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takes Baiji peopl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ainly elaborated the generation, the type, the distribution and makes the contribu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Luoyang. The epitaph of Bai Ji people unearthed in Xi'an an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predecessors will be classified to the hundred Ji survivors in the Tang Dynasty.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research trends, research perspective. Innovation points and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two, expound the background of Baiji people. The background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situation in the early 7th century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Tang Dynasty's polic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 formation of Baiji people is a gradual proces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perishing of Baiji. The Battle of the White River and the relocation of Xiong Jin Government House. With the death of Baiji, the problem of the Baekji people appeared. Chapter three. The recent unearthed epitaph and stone inscriptions of the Tang Baji people and the research trend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creen records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epitaph. The distribution of Baiji survivor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ir resettlement ideas were analyzed. Finally, the phenomenon of emigration in ancient times was found out from the Tang Baiji survivors. Objectively reflected the movement of people betwee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Central Plains at that time. 4th chapter, will enter the Ta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royal aristocracy, Baiji generals. Baiji generals and ordinary people of Central Plains were classified to explain their deed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in the Tang Dynasty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ang Dynasty social life and ethnic integration of the situation. 5th chap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TangBaiji living deeds were summarize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is situation and the resulting impact and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42;K31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子敏;驳《“百济略有辽西”记事初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都守熙,郑成宏;百济语研究概要——百济语的起源及发展史简述[J];当代韩国;1997年02期

3 都守熙;百济语研究概要之二——百济前期的语言[J];当代韩国;1997年03期

4 金锦子;;论百济与北魏的关系——以百济的上表文为中心[J];东疆学刊;2006年04期

5 拜根兴;;入乡随俗:墓志所载入唐百济遗民的生活轨迹——兼论百济遗民遗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周裕兴;;从海上交通看中国与百济的关系[J];东南文化;2010年01期

7 唐烈;;略论百济外交政策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以420年至475年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7期

8 范毓周;六朝时期中国与百济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J];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9 都守熙;百济语研究概要之四——百济后期的语言[J];当代韩国;1998年02期

10 张荣芳;;唐代史书对百济的记载与认识[J];唐史论丛;2006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锦子;;试论百济与北魏的关系——以百济的上表文为中心[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周裕兴;;从海上交通看中国与百济的关系[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荣芳;;唐代史书对百济的记载与认识[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4 苗威;;百济前期疆域述考[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5 冯立君;;韩国与中国近30年百济史研究述要——以对外关系史研究为中心[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6 金锦子;;试论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新罗与百济的同盟关系[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7 拜根兴;;《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关联问题考释[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8 李宗勋;张暾;;7世纪前期的东北亚政治关系与白江之战[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拜根兴;;高句丽、百济遗民关联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泓;;2011-2012年度朝鲜古代史研究综述[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帆;“百济堂”低价进京[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奚林忠;《甜蜜的事业》百济乡版[N];南宁日报;2010年

3 黄展佳;便民卫生服务站建到村[N];南宁日报;2008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杨泓;中国南朝对百济佛教文化的影响[N];中国文物报;2009年

5 刘秋明;邕宁区 百济乡推进“五基地”建设[N];南宁日报;2011年

6 朴震浩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 鄢葵 译 韩国外国语大学文化产业系;4D形态的数字化复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张永超;无址可选逼急北京药店 平价卖场开上高速公路[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记者 王璇邋通讯员 吕欣花;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N];南宁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赵恒坚;百济芝麻鸭声名鹊起[N];南宁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邓玲;齐心合力谋发展促增收[N];南宁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锦子;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D];延边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大伟;百济遗民问题探析[D];延边大学;2010年

2 张日善;百济与中国的关系[D];延边大学;2001年

3 宁三福;入唐百济遗民活动探析[D];延边大学;2016年

4 全香;论百济的熊津、泗l樓ǘ技捌溆跋靃D];延边大学;2016年

5 于春英;百济与南北朝朝贡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春香;试论百济与隋唐的政治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7 崔山玉;试论六至七世纪中叶百济与倭关系[D];延边大学;2006年

8 周晓娇;试论南朝佛教在百济的传播和影响[D];延边大学;2012年

9 李婷;流入日本的百济、高句丽遗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栾国琴;从百济金铜香炉看南朝文化对百济文化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62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62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6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