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霸权的男性气质危机
本文关键词: 美国男性气质 权力 美国霸权的男性气质 女性主义 美国男性同性恋 挑战 出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8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性别关系长期以来是社会学家所探究的课题,而对于女性的研究几世纪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由于父权社会赋予了男性特权,直到被压迫的群体奋起反抗,向男性权威提出挑战,男性研究才引起社会学家的兴趣。 在美国历史上,性别关系仍是由父权制决定的,各种类型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安排都围绕一个核心前提:男性对女性的支配,使女性处于社会底层。另外美国男性也因性向、种族、阶级的不同被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并分别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是按等级来安排的。在等级的顶端是霸权的男性气质,控制着社会上所有其他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与霸权的男性气质存在从属关系的是许多从属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在从属的男性气质中,最重要的是同性恋的男性气质,他们蒙受与“真正的男人”完全不同的污名,处在男性性别等级的底端。然而,当从属男性气质与霸权男性气质发生冲突时,霸权男性气质将会受到从属男性气质的冲击而产生变化。 本文旨在说明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霸权男性气质受到的冲击。纵观美国历史,女性和男性同性恋者一直受到来自具有霸权男性气质的男性的压迫,这些霸权的男性气质的特征为白人、异性恋、中产阶级。父权制社会崇尚男性气质,女性气质被压迫,因此女性受男性主导。另一方面,同性恋男性被认为缺乏男性气质,因而同样受到歧视。从某种意义而言,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受压迫人民争取平等的斗争史。本文通过分别将美国女性气质、男性同性恋气质与美国霸权的男性气质进行比较,说明了前两者在美国历史上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而后分析了女性与男性同性恋者如何通过争取平等而发起的运动来颠覆传统的霸权的男性气质。20世纪60年代末的权利运动影响深远,无可比拟。该运动势力大,时间久对美国霸权的男性气质造成了威胁,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霸权的男性气质。大量女性进入了公共领域并占有一席之地,男同性恋者群体的规模及力量之大已不容忽视。为适应社会变化,霸权的男性气质的改变以及新男性的出现是大势所趋。情感交流、关注形象、做家务、照顾孩子等等成为新男性气质的一部分。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女性和男同性恋者是如今男性气质的塑造者。而60年代末的权利运动为这种改造提供了契机。 时至21世纪,美国男性将向何处发展?他们的命运会怎样?对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的相关变化进行分析无疑可以此略有回答。
[Abstract]:Gender relations have long been the subject of sociologists, but the study of women has been paid close attention for centuries. Because of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men were privileged until the oppressed groups rose up against it. It is only by challenging the authority of men that the study of men is of interest to sociologists. In American history, gender relations are still determined by patriarchy. The arrangement of all types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revolves around one core premise: male domination over women. In addition, American men a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because of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race and class.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on. These expressions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hierarchy. At the top of the hierarchy is the hegemonic masculinity. It is many subordinate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that control all the other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in the society. In the subordinate masculinity, there is a subordinate relationship with the hegemonic masculinit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e masculinity of homosexuality, which suffers from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tigma from the "real man" and is at the bottom of the male gender hierarchy. However, when subordinate masculinity conflicts with hegemonic masculinity. Hegemonic masculinity will be influenced by subordinate masculini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ain the impact on American hegemonic masculinity after 1960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women and gay men have been oppressed by men with hegemonic masculinity. These hegemonic masculinity is characterized by white heterosexual middle class. Patriarchal society advocates masculinity and female temperament is oppressed so that women are dominated by men. On the other hand. Gay men are considered to lack masculinity and are also discriminated against. In a sense, American history is a history of struggle for equality among oppressed peopl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male homosexuality and American hegemonic masculinity shows that the former two have been treated unequally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n it analyzes how women and gay men can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hegemony through the movement for equality. The power movement at the end of 60s of the 20th century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Unparalleled, the movement was powerful, and for a long time it threatened the masculinity of American hegemony and, to some extent, changed the masculinity of hegemony. A large number of women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and occupied a plac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ocial changes, the change of hegemonic masculinity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men are the general trend. Emotional exchanges, attention to image, housework. Taking care of children, etc., is part of the new masculinity. To a large extent, it can be said. American women and gay men are now shaping masculinity. The rights movement at the end of 60s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this transformation. By 21th century, where will American men develop? What happens to them?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changes since the end of -40s can be given a slight answer.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孜进;;连接此岸与彼岸之桥——论女性主义文学解读的价值[J];语文学刊;2007年13期
2 王欣;;恐怖·权力·性别——《狂蟒之灾》中的女性主义解读尝试[J];电影文学;2007年15期
3 张宏波;;吕后形象的女性主义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1期
4 章梅芳;;爱、权力和知识:凯勒的客观性研究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3期
5 李道全;;《书店》:女性的抗争[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年09期
6 张文钰;钱激扬;;人物服装与女性主义观——解读卡里尔·丘吉尔的《优异女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7 高继海;;朱迪斯·巴特勒及其性别操演理论——记巴特勒理论思想专题研讨会[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1年01期
8 邓秀明;;《理想国》中的女性观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9 李海霞;;贺莲东:你为谁命名?——读蒋韵的《栎树的囚徒》[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10 陈晓兰;女性主义语言研究与文本分析[J];国外文学;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胡宇娜;陈忠暖;甘巧林;;西方女性地理学的发展与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辜美惜;郑雪;邱龙虎;;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江逐浪;;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看女性主义观念的体现[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5 任一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特色——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笔记之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邢冬梅;;女性主义、客观性与科学大战[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7 黄春晓;张京祥;;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对城市建设的性别反思[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王淑华;孙建国;;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纪莉;;论媒介融合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权力[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10 杨莉馨;;女性主义视阈中的格林童话模式[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银河;女性主义的三种方案[N];南方周末;2003年
2 李建军;禹建湘的《徘徊的边缘的女性主义叙事》[N];文艺报;2006年
3 吴武洲;女性主义的“中国化”学理总结[N];文艺报;2011年
4 肖巍;女性主义视野中的自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吴燕;那一记女性主义的“闷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王驰;云霞出海曙 辉映半边天[N];中国妇女报;2008年
7 ;男性点击女性主义[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任振怡;构建女性主义诗学大厦[N];文艺报;2005年
9 关福艳 鞍山市行政学院;女性主义的前世乡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晨芳;女性主义与流行文化[N];中国妇女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爱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姜子华;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建成;桑塔格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英;性别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述昆;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霸权的男性气质危机[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8年
2 顾建敏;天使与妖女[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丁伊莎;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D];湘潭大学;2003年
4 杜姗珊;对林京子文学中的女性主义的考察[D];山东大学;2010年
5 丘慧慧;关于后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王宁;个人化写作的超性别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俞佩淋;崛起的突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琼;女性与报纸[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云梅;网络时代的女性与女性主义[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10 韩静;赛珍珠:女性主义的先锋[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92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9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