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1964年美国对巴西政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 美国 巴西 对外政策 军事政变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苏冷战进入第二次高潮。美苏双方都在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期取得实质性胜利。拉丁美洲向来被美国视为传统势力范围,而巴西作为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尤其受到美国关注。六十年代初,巴西夸德罗斯和古拉特两届政府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自身的独立性。面对巴西所采取的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及利益的政策,美国肯尼迪、约翰逊政府通过政治、经济、准军事、外交等活动对巴西内政进行了或隐蔽或公开的干涉。在美国驾轻就熟的导演下,1964年巴西发生军事政变,独裁军政府取代了民选政府。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对美巴两国尤其是巴西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美国新近解密的原始档案资料为依据,全面考察1961-1964年美国对巴西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演变过程,探究此政策的特点,从而更深入地探究美国与巴西的关系及美国拉美政策的实质。 本文由绪言、正文、结论组成,其中正文共分三部分。 绪言概述了本文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了历史上美国历届政府对巴西所实行的政策。 第二部分,具体论述肯尼迪政府对巴西的政策。巴西夸德罗斯、古拉特两届政府都显示出一定的独立性。对此,美国高举反共旗帜,干涉巴西国内经济、政治局势的发展。随着摩擦的加深,美巴两国矛盾日益尖锐。 第三部分,具体论述约翰逊政府对巴西的政策。面对巴西国内危机局势,约翰逊政府通过经济、军事援助等或公开或隐蔽的干涉活动,支持并确保了军事政变的成功,最终导致古拉特政府的垮台。 结论部分,对1961-1964年美国的巴西政策进行思考。美国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对巴西政策体现出内在的一致性,从其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最大利益出发,采取措施支持并确保了古拉特政府的垮台。美国努力捍卫自身的世界“领导地位”,以维护民主的名义干涉别国内政,恰恰暴露了美国民主的虚伪性。
[Abstract]:In early 1960s, the Cold Wa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entered its second climax.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were trying to expand their sphere of influence 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substantial victory. Latin America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 traditional sphere of influence by the United States. Brazil, as the largest country in Latin America,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early 60s, In the face of the policies adopted by Brazil that threaten the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Kennedy and Johnson administr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dopte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paramilitary policies. Diplomacy and other activities have interfered in Brazil's internal affairs, either covert or overt. A military coup took place in Brazil on 1964 under the adept US director. The authoritarian military government has replaced the elected government. The hegemonic behavior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akistan, especially Brazil.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Based on the newly declassified original archival data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formu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s Brazil from 1961 to 1964, and probe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ic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azil and the essence of American policy in Latin America. This paper consists of preface, text and conclusion, in which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preface summarizes the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 and introduc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is topic in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reviews the policies carried out by successive American governments towards Brazil in history. The second part, 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policy of the Kennedy administration towards Brazil. The two administrations of Quadros and Guilat in Brazil have shown certain independence. To this end, the United States held high the banner of anti-Communist Party and interfered in Brazil's domestic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fri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akista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cute. The third part, 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policy of the Johnson administration towards Brazil. In the face of the crisis situation in Brazil, the Johnson administration has supported and ensured the success of the military coup through economic, military aid, and other public or covert interventions. Eventually led to the collapse of the government of Guilat. In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thinks about the Brazilia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61 to 1964. The Kennedy and Johnson administr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have shown inherent consistency in their policies towards Brazil, proceeding from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ir national politics, economy and military affairs. Measures were taken to support and ensure the collapse of the government of Qurat. The United States' efforts to defend its world "leadership" and to interfere in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other countries in the name of safeguarding democracy exposed precisely the hypocrisy of American democracy.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感动;;退让的巴西人[J];晚报文萃;2007年18期
2 Lucky;傅建明;韩子满;;巴西的文化符号[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10年12期
3 王唯真;;针锋相对 敢于胜利——王唯真同志在记协举办的报告会上的讲话[J];新闻战线;1965年07期
4 紫藤;;风靡巴西的模特业[J];中国商界;2001年01期
5 张振宇;;巴西印象[J];河北林业;2005年02期
6 约翰·兰彻斯特;;巴西 足球芭蕾:爱情故事[J];华夏地理;2006年06期
7 本刊编辑部;张闻鹤;;设计巴西[J];缤纷家居;2007年01期
8 ;搏杀美利坚 谁是“王中王”[J];当代体育;1994年05期
9 尚可;来吧,奏乐![J];当代体育;1997年09期
10 鲍玉珩;孙柏楠;;当代巴西电影[J];电影新作;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梅焕;;“巴西模式”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启示[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李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巴西经济改革及效果研究[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王翘楚;;中医失眠症的诊断、辨证和治疗[A];第三届全国睡眠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柳剑平;刘威;;美国对外经济制裁决策过程的经济学分析[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汪曙申;;从美国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态度看其台海政策[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姜凌;;21世纪初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调整[A];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李北海;;关于加强中拉历史文化交流的几点想法——在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李士峰;;论“文明冲突论”的实质及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洪国起;;“拉美人民将一起创造新的历史”——对墨西哥“团结峰会”发出时代强音的历史解读[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10 Cassio Baumgratz Viotti;徐方军;;坝:世界未来的保证[A];2005中国水利发展报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华社记者 杨立民;巴西人 爱运动[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巴西人分期付款追逐奢侈品[N];国际金融报;2004年
3 记者 张新生;调查显示巴西人食盐摄入量过高[N];科技日报;2009年
4 李贤华;巴西人均寿命增加[N];中国人口报;2002年
5 杨立民;巴西人绝大多数都是“月光族”[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周旭娇;“巴西村”背后的国际产业链漂移[N];东莞日报;2011年
7 欧树军;追寻幸福的巴西[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8 张川社;一网连天下支付连万家 巴西人的现代网络生活[N];中华新闻报;2007年
9 吕静;巴西人的“足球基因”[N];中国经营报;2007年
10 本报驻南非记者 裴广江 驻巴西记者 吴志华 驻西班牙记者 张金江 驻日本记者 于青;世界杯给多国经济意外惊喜[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贾国华;冷战后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战略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王卫东;美国外交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平衡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李朋;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1784-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唐昊;利益集团政治变迁与美国霸权的转型[D];暨南大学;2007年
5 孙渝红;语言教育与国家战略[D];西南大学;2009年
6 高健;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哲学基础及其批判[D];复旦大学;2010年
7 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8 张爽;“美国至上”:对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一种解读[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李联明;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燕;1961-1964年美国对巴西政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潘敏;冷战后美国新保守主义全球民主化战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3 何宛昱;国家利益与杜鲁门政府移民政策的制定[D];吉林大学;2007年
4 孙江涛;美国为什么拒绝《京都议定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洪丹;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6 施伟强;美国对台湾军备转移之研究(1949-2007)[D];暨南大学;2007年
7 金辉;巴西“失去的十年”对当前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之启示[D];兰州大学;2008年
8 贾艳艳;美国与危地马拉1954年政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英君;美国西太平洋战略(1992-2009)[D];暨南大学;2010年
10 Jo Egil Tobiassen(大鱼);国际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差异[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34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534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