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与再生:新加坡华人民间信仰的仪式建构
本文选题:新加坡 切入点:华人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华南迁移南来新加坡的中国移民几乎均与"移神"相伴。这些跨境南来的中国祖籍神明,不仅带来了中华传统民间信仰文化,还将其诸多仪式传统移植而来,并延续至今。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受到新加坡本土社会环境,以及中新两地关系等多种因素变化的影响,在力图传承中国祖籍地庙宇宗教仪式的同时,移植南来的中华传统民间信仰仪式亦不得不自发或自觉地进行各种适应性自我调适以求生存与发展,并进而演化出若干与祖籍地庙宇情形不尽相同的文化形态。换言之,当代新加坡华人民间信仰仪式形态并非中国祖籍地的简单移植,而是在新加坡本土社会变迁中经历着一个传承与变异共存的再生与重构过程。
[Abstract]:Almost all Chinese immigrants from South China to Singapore have been accompanied by "shifting spirits". These Chinese ancestral gods from across the border have not only brought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belief culture, but also transplanted many of their ritual traditions. And continues to this day. However,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due to the changes in Singapore's local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Singapore, while trying to pass on the religious ceremonies of Chinese ancestral temples, The ceremony of transplan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beliefs from the south also had to carry out various adaptive self-adaptations spontaneously or consciously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 and then evolved a number of cultural forms that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temple situation in their ancestral lands. In other words, The ritual form of Chinese folk belief in contemporary Singapore is not a simple transplant of Chinese ancestral place, but a process of regene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change of Singapore's local societ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C850016)
【分类号】:B98;K3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惠;新加坡学者李元瑾对林文庆思想研究的观点概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S1期
2 夏玉清;孔慧;;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在新加坡的印度人[J];世界民族;2011年03期
3 童家洲;论早期新加坡华人的妈祖信仰[J];八桂侨刊;1996年02期
4 刘玉遵;;1915年新加坡的印度士兵起义与沙皇俄国[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5 李庭辉;;时代与文艺:战后新加坡华文诗歌的发展初探[J];南洋问题研究;1989年02期
6 思路;新加坡学者访问我所[J];东南亚;1990年03期
7 陈祖洲;从多元文化到综合文化——兼论儒家文化与新加坡经济现代化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廖小健;战后新加坡华人经济的几个发展阶段[J];八桂侨刊;1997年03期
9 刘少华;新加坡对华政策的演变[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陈祖洲;试论新加坡国民意识的形成[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建华;;在多元包容中繁荣发展——新加坡民族和睦的成功之举[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孙广勇;;蒙固王和朱拉隆功国王改革时期华人在经济方面的作用[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聂德宁;;《公案簿》档案中有关吧城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的若干案例分析[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邓仕超;;“五月事件”以后印尼华人的政治参与[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廖小健;;马印两国民族关系的比较研究[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包茂宏;;菲律宾的民族问题[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范宏伟;;缅甸奈温军政府的合法性诉求与华人政治地位[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郭志超;;泰国报德善堂的大峰祖师信仰和社会实践[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曾晓祥;;马来西亚社会重组与现代化[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廖大珂;;从《三宝垄华人编年史》看伊斯兰教在印尼的早期传播[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子;中国人何时开始涉足美洲[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建溪;“琉琅”里洗出“锡的王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3 本报专稿 子矜;苏哈托家族敛财成谜[N];世界报;2008年
4 潭江;“白澳政策”始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青木;德国为何没有“唐人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6 记者 田垣;以史为鉴 开创亚洲人民美好明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曾玲;东南亚视野中的“郑和”[N];广西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李新烽;欣闻南非“郑和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9 侯涛 文晰;平息排华骚乱的美国“皇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赵坚;谁是日本人?[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魏炜;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1965-1990)[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庞卫东;新马分离与合并研究:1945-1965[D];厦门大学;2009年
3 廖文辉;马新的中英文源流东南亚研究及其比较(1800-1965)[D];厦门大学;2009年
4 廖小健;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闫彩琴;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越南华商研究(1640-1802)[D];厦门大学;2007年
6 王爱平;宗教仪式与文化传承[D];厦门大学;2007年
7 朱东芹;菲华商联总会(商总)发展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8 范宏伟;战后缅华社会政治地位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研;1965-1969年新加坡与美国关系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严凤明;新加坡的民族、宗教政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尹晓丽;新加坡对大国外交战略的形成与演变[D];吉林大学;2007年
4 宋占美;新加坡小学双语教育的历史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朝玉;新加坡工业化进程中的工资政策[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徐晓冬;独立以来的新加坡外交[D];内蒙古民族大学;2008年
7 周芬;新加坡独立之初外资政策的转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许慧;论英军撤退与新加坡的自立[D];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
9 戴勇;民族主义与新加坡现代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梁霞;新加坡独立前温州华侨群体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35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35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