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背景—地图学

发布时间:2018-03-25 08:34

  本文选题:哥伦布 切入点:背景 出处:《浙江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摘要】: 哥伦布发现美洲,客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人类由彼此孤立到相互交往,促成了“分散”的世界史向“整体”的世界史转变。由此,哥伦布成了举世闻名的航海家。自15世纪末至今50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国众多的专家学者前赴后继地对其研究。领域涉及哥伦布生平、西航的背景、动因和目的,发现美洲的后果、影响、意义;既有经济、政治、宗教、社会、时代、历史、地理的角度,也有综合的考量分析。但是特别着意于地图学进行论述的不多,不够。而地图学背景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地图学的角度,首先介绍分析了古希腊罗马人对地球形状及大小的看法,接着讲述了中世纪人们的看法,再论述了哥伦布同时代人这方面的观念。最后阐述了哥伦布本人对它们的认识,并试图分析这种认识的来源,以便得出地图学背景对哥伦布发现美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可以进一步说古希腊罗马的以及中世纪的地图学特点,是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条件之一。
[Abstract]:Columbus discovered that America was objective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promoted the human beings from isolation to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contributed to the "scattered" world history to the "whole" world history. Columbus became a world-famous navigator. In the more than 500 years since the end of the 15th century,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studied Columbus's life, background,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westward flight. The consequences, effects, and meanings of discovering America; economic, political, religious, social,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s. Not enough. The background of cartography is indispensable to Columbus' discovery of Americ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tography,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views of the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peoples on the shape and size of the earth, and then describes the views of the people of the Middle Ages. Finally, it expounds Columbu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m,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source of this understanding.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lumbus to discover America in order to get the background of cartography, and it can be further sai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tography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as well as in the Middle Ages are one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Europeans to open up new routes.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1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张志伟,马丽;问题与对话:一种非黑格尔式的哲学史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王洪波;;社群主义思想的历史探究和思考[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易宁,李永明;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张文举;柏拉图《斐多篇》的论证及其启示[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6 任秀玲;;稷下黄老新学与中医理论的本质特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11期

7 苏振兴;彭艳芬;;古希腊智者运动的兴起与教育思想新探[J];东疆学刊;2007年01期

8 徐国栋;;从身份到理性——现代民法中的行为能力制度沿革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任中平;市场经济与社会公正[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徐国栋;商品经济的民法观源流考[J];法学;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孙中原;;中西逻辑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刘文锁;;突厥的墓上祭祀[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张西平;;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简述——兼论对外汉语教学史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黄颂;自然法观念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秀丽;元代东南地区商业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4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姚振强;柏拉图—斯宾诺莎哲学中的理性与生存[D];浙江大学;2004年

6 魏坚;元上都的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默书民;蒙元邮驿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9 李久生;环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施案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冬青;明朝朝贡体系与十六世纪西人入华策略[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超;里考纳品格教育思想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曹峰旗;理性与情感[D];浙江大学;2002年

3 张高宏;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及其对海德格尔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4 张文平;内蒙古地区元代城址的初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荣立武;语言与逻辑——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周佳;本体论的现代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华;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念飞;追求善的起源[D];吉林大学;2005年

9 侯峰;古典数学思想的中西比较及哲学反思[D];山西大学;2005年

10 谷永清;中国近代防疫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62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62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9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