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5世纪伦敦社会各阶层分析
本文选题:社会史 切入点:社会阶层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摘要】:“13—15世纪伦敦社会各阶层分析”是一社会学和历史学交叉的研究课题,是社会史研究的领域。我们试图用社会学的理论,特别是社会学的阶层理论,,探寻13—15世纪伦敦社会各阶层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伦敦社会各阶层流动的情况和影响阶层流动的因素。 本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章“城市史研究方法论”。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社会学、法学和历史学三个领域有关城市史的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分析发现,将城市社会阶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是上述三个学科领域在以往的研究中所欠缺的,这给社会史留下了余地。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了简要概括。 第二章“伦敦社会阶层分析的两个背景”。一是中世纪伦敦城是在罗马帝国时期由罗马人奠定基础的,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限定了伦敦城的发展规模。二是对13—15世纪伦敦社会阶层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概括,将其分为五个阶层:1.官僚贵族阶层;2.商人和手工业者阶层;3.教士阶层;4.自由从业者;5.城市社会下层。 第三章“伦敦政治地位的演变与官僚贵族阶层的形成”。一是考察了伦敦发展成为英格兰全国政治中心的过程,以及国王政府官僚机构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二是考察了伦敦向自治城市发展的过程,以及市政机构发展、完善的过程;三是考察了与上述两个过程相伴的官僚贵族阶层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伦敦的商人和手工业者阶层”。考察了伦敦商人和手工业者阶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Abstract]:The analysis of various social strata in London in the 13-15th century is an intersecting subject of sociology and history, and it is a field of study of social history. We try to use the theory of sociology, especially the theory of stratum of soci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social strata in London in the 13-15 th century, as well as the situation of the mobility of all strata in the London society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mobility of the social strata.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Methodology of Urban History Research". Firstly, through the brief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n sociology, law and history, the author finds out that the urban social stratum is studied as a whole. This leaves room for the social history. Secondly, it briefly summarizes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ory of Marxism and non-Marxism in the West. The second chapter, "the two backgrounds of the social stratum analysis of London", is that the medieval London City was laid down by the Romans during the Roman Empi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London has been limited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Secondly,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London social class in the 13-15 th century has been summarized. Divide it into five classes: 1.bureaucrats and aristocrats 2. Merchants and craftsmen 3. clergymen 4. free practitioners 5. urban lower class. The third chapter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Lond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bureaucratic and aristocratic class". First, it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ndon into a national political center of England, and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ant perfec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bureaucracy of the King's Government; The second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from London to the autonomous city,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municipal institutions,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bureaucratic and aristocratic stratum accompanied by the above two processes. Chapter four, "the Merchant and Handicraft Strata of London", examin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ndon Merchant and Handicraft Stratum.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56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声;;书·读书·读书史[J];读书;1993年06期
2 孙立新;于尔根·科卡:德国的批判史学与社会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03期
3 DavidWalker;黄协安;;Getting to the top of the class[J];英语自学;2001年07期
4 王先明;论马克思的社会史研究与唯物史观的形成——兼论宏观理论与专题研究的关系[J];世界历史;1993年05期
5 高坂健次,李为;从社会阶层看战后日本社会变动——当代社会结构变化分析的一种方法[J];东南学术;2000年02期
6 戴淮明;东北小宅院里的家族(家庭)史及个人社会史——《三色堂随笔》断想[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06期
7 方成;;布达戈夫:《从社会史看词的历史》[J];当代语言学;1981年02期
8 张鸣;社会史的表达与意义的寻求[J];史学月刊;2004年12期
9 韩f;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张宗华;当代西方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社会史学[J];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敖带芽;;执政党如何代表众多社会阶层的利益——兼论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马皑;董晓鹏;陈蕊花;杨胜娟;;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社会心态与社会适应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东勤;;新时期统一战线构成的变化的思考[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4 陈琴;胡维治;;论扩招后高等教育对向上社会流动的影响[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四川省委统战部课题组;;以社团为载体团结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A];中国社团发展与统一战线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陈斯诗;;时尚消费的符号意义与社会阶层建构[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兰芳;;对新的社会阶层中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的几点认识[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周舜武;周立英;;社会阶层变化与民主党派建设[A];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腊生;詹爱霞;;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分化与利益整合[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苏振芳;;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寻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辉;我国现有十五个社会阶层[N];中国矿业报;2000年
2 刘春宇 长春市社会主义学院教师;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新的社会阶层发展[N];长春日报;2008年
3 范典 书评人;我痛故我在[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4 记者 钟德彪;为海西重要增长极建设提供新的力量支持[N];闽西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李宾;“新阶层”不能再做孤芳自赏的精英[N];中国经营报;2009年
6 记者 王海玲;我市对第三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进行表彰[N];新乡日报;2009年
7 ;《西方社会史》简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8 记者 文晶 实习生 曾望舒;他们用智慧创造财富[N];重庆日报;2010年
9 郭德宏;现代社会史研究需要破题[N];北京日报;2005年
10 特约嘉宾 李春玲 青连斌 陈光金 本期《话题·焦点论坛》主持人 李庆英;社会阶层划分一个议论纷纷的话题[N];北京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增洪;13-15世纪伦敦社会各阶层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顾辉;教育:社会阶层再生产的预演一项对H市两所高中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饶伟新;生态、族群与阶级[D];厦门大学;2002年
4 顾颖;中小企业发展及其对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影响的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5 刘曼抒;社会阶层分化与工农联盟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毛丹武;现代性中的阶级和民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永昌;上海社会阶层空间错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批改;中国农村阶级层分化与税费制度改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贺雯;元刻板印象及其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侯小丰;自由的思想移居[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巧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阶层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王琼;当前温州社会阶层利益的协调与平衡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任志伟;山西省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体育活动特征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运波;新的社会阶层媒介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峰;邓小平关于实现社会阶层良性互动思想探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邓超;浅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固化现象[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杨菁慧;社会阶层固化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8 罗亚林;成都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璨璨;社会阶层对子女初中毕业教育分流的影响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蒋英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新变化对党建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69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69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