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伊斯兰国家社会转型中的文化重建
本文选题:中东伊斯兰国家 切入点:伊斯兰中间主义 出处:《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摘要】: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而社会成功转型的深层内容就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化重建。自公元7世纪以来,一直不曾有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或文化形态能够取代伊斯兰教而成为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伊斯兰教始终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与渊源,没有伊斯兰教就没有伊斯兰文化。因此,没有伊斯兰教的维新,也就不会有当代伊斯兰文化的重建。通过教法创制实现宗教维新,是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社会转型时期文化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中东伊斯兰国家正在兴起的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致力于开展与时俱进的教法创制,强调要实现伊斯兰文化的更新与重建,必须摒弃各种极端颓废思想,恪守中正和谐之道。显然,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的勃兴正是中东伊斯兰国家宗教维新与文化重建的重要表现,其一系列主张值得予以关注和研究。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Islamic countries of the Middle East are in a period of major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ep content of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is the corresponding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Since the 7th century AD, There has never been any ideology or cultural form that can replace Islam as the mainstream value of the Islamic countries in the Middle East. Islam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and source of Islamic culture, Without Islam, there would be no Islamic culture. Therefore, without the reform of Islam, there would be no re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Islamic culture.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Islamic countries in the Middle East. The Islamic "middle school" which is emerging in the Islamic countries of the Middle East is committed to the creation of a teaching method that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Stressing tha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of Islamic culture, we must abandon all kinds of extremely decadent ideas and abide by the principle of harmony between the two sides. Obviously, The flourishing trend of Islamic "middle school"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religious reform and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of Islamic countrie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a series of its propositions are worthy of attention and study.
【作者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655) “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科研创新团队计划”(XBMUCXTD-2011-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丁俊;;论教法创制与文化创新[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青;埃及外交政策新论[J];阿拉伯世界;2004年06期
2 赵光锐;游浩云;;纳赛尔的阿拉伯统一思想及其当代影响[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2期
3 陈敏华;;当代中东伊斯兰激进组织的暴力行为研究[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3期
4 吴云贵;;伊斯兰宗教与伊斯兰文明[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1期
5 马丽蓉;;全球化背景下的清真寺功能评估[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1期
6 丁俊;;盖尔达维的中间主义思想研究[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3期
7 马丽蓉;;中阿文明交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2期
8 刘中民;;阿拉伯民族的三大特点及其对阿拉伯政治思潮的影响——以民族与宗教关系为视角的考察[J];国际观察;2010年03期
9 田文林;中东民族主义:基本类型及世界影响[J];国际论坛;2003年01期
10 程星原;伊拉克民族宗教概况[J];国际资料信息;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海立;;世俗化抑或伊斯兰化:当代马来西亚政府进行合法性证明的困境[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2 李林;;试析弗里肖夫·舒昂的宗教多元论——兼议其苏菲主义思想渊源[A];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成;霍梅尼“毛拉治国”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2 马明贤;近现代伊斯兰法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韩志斌;复兴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马福德;近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先驱[D];西北大学;2005年
5 马明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历程与交往前景[D];西北大学;2005年
6 闫文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7 李琼;苏联、阿富汗、美国:1979—1989年三国四方在阿富汗地区的一场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王泰;当代埃及的威权主义与政治民主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姚惠娜;欧盟对阿拉伯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厚;伊斯兰民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敏;美式民主与伊拉克战后政治重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马宁;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伊斯兰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左彩金;伊斯兰教与当代土耳其政党政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宏娟;现代叙利亚政治发展进程浅析[D];西北大学;2005年
7 李福泉;伊拉克什叶派伊斯兰运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8 曹琪;当代埃及伊斯兰复兴运动与现代化进程互动关系之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徐浩淼;试析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极端主义[D];新疆大学;2006年
10 林波;伊斯兰文明与伊拉克民主化[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培强;;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与社会转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2 李国;;上世纪40年代的知识分子文化乌托邦构建——以“战时文化重建运动”为例[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3 郭韶敏;;问题与困境: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内化生成状况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邹平林;杜早华;;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信念危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于雷;;社会转型时期档案工作者的心理调适[J];黑龙江史志;2011年12期
6 安琪;;遗址·羌族·博物馆——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为例的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孟文科;;回民起义后陕甘地区文化重建与国家认同重构——以同治年间书院的重建、兴建为中心[J];学理论;2011年20期
8 关志坤;徐宏力;;中国文化的自负、自卑与自觉[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9 房立;谈儒家修身教育[J];基础教育;2005年Z1期
10 弗朗西斯科·巴达兰;冬晴;;编者的话[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敬志伟;;和谐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2 张丽美;罗玉达;;从“瓮安事件”看贵州社会管理机制的建构[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3 徐锦;;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4 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龚少情;;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党建[A];峥嵘岁月 磅礴绚丽——上海市党校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6 余贵忠;;社会转型时期的犯罪特点[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7 梁治平;;社会转型与文化重建[A];2003年中国改革论坛文集[C];2003年
8 朱威烈;;伊斯兰文明与世界[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9 李睿;米寿江;;美国和伊朗冲突中的伊斯兰文化因素解析[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10 周海波;;论郭沫若与民族文化重建[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书勇 王学军;甘肃部署灾后文化重建[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颜婧;渴望为灾后文化重建出力[N];四川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春海;汶川震后文化重建彰显新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报驻陕西记者 赵建兰 任学武;陕西灾区文化重建有成果更有筹谋[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崔成泉;文化重建的独特实践及价值[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杨浩鹏;跨越20年的公共文化重建[N];中国文化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嘉;体验团带读者体验我市灾后精神文化重建新成果[N];成都日报;2011年
8 侯初初 记者 李影;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来蓉考察灾后文化重建和“三基地一窗口”建设[N];成都日报;2011年
9 中共涪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袁蓉;灾后文化重建要突出“四重四抓”[N];绵阳日报;2008年
10 王荔 田强 本报记者 张伟;涪城“三加快”全面启动文化重建项目[N];绵阳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钮松;欧盟的中东民主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白效咏;汉代的易学与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杨小微;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林聪;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易丽;学校转型中的新文化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萍;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文化批判与重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赵兴刚;独立后印度与中东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马明贤;近现代伊斯兰法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宋伟;社会转型时期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旭煌;社会转型时期人的异化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2 蔡梦雅;广州高校硕士研究生择偶价值观调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陈果;高校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郑方超;历史想象与文化重建[D];暨南大学;2002年
5 娄明阳;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对文化重建的想象[D];苏州大学;2010年
6 解志山;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离婚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7 文侃;试论民族自信心的文化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鹃;社会转型时期金融行业腐败的特点与成因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庞献革;论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立法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董海艳;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88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88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