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时国际主义路线的调整
本文选题:赫鲁晓夫 + 国际主义 ;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前苏联赫鲁晓夫时期对国际主义路线的调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赫鲁晓夫为什么要对原有的国际主义路线进行调整?调整的内容体现在哪些方面?推动这一调整的国内和国际因素有哪些?又是什么导致这一调整的失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逐一做了回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际主义产生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也符合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然而由于时代特征的变化,已经不能符合苏联的实践需要。虽然列宁和斯大林的国际主义路线增加了新的内容,但是仍然不能适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需要。 赫鲁晓夫对国际主义路线的调整包括理论内容:对时代与战争问题的回答、“三和路线”的提出和对阵营内多样性的新认识,赫鲁晓夫的理论创新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也为赫鲁晓夫对国际主义路线的调整做了理论铺垫。实践内容包括:缓和外交的推行、对亚非拉国家的援助以及阵营内的自由化尝试。虽然赫鲁晓夫对国际主义路线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果,也为世界局势的缓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最终因为巨大的挫折而归于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角色身份的错乱和国际规范的内化不足。
[Abstract]: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readjust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ism line in the period of Khrushchev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he main problem to be solved is: why should Khrushchev adjust the original internationalism line?What are the aspects of the adjustment?What are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driving this adjustment?What led to the failure of this adjustment?In view of the above question, this article has made the answer one by one.The internationalism of Marx and Engels originated from a certain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also met the needs of the world proletarian revolution. However, due to the chan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t could not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Soviet Union.Although Lenin and Stalin's internationalist line added new content, it still fail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viet Union in Khrushchev's time.Khrushchev's readjust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ist line includes theoretical content: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the times and war, the proposal of the "Sanhe line" and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ersity within the camp, and Khrushchev'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foresight.It also paves the way for Khrushchev's adjustment of internationalism.The practical contents inclu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tente diplomacy, aid to Asian, African and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and attempts to liberalize the camp.Although Khrushchev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relaxation of the world situation, h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adjustment of internationalism, but he failed because of the great setback.The reason is mainly due to the dislocation of role identity and the lack of intern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norms.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851.2;K51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苏联撤走专家的前前后后[J];决策与信息;2011年07期
2 吕芳;;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与国际主义支持的实证研究——基于对北京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观的调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8期
3 李明斌;;中苏论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与启示[J];中州学刊;2011年04期
4 阎明复;;中共代表团与1960年莫斯科会议[J];武汉文史资料;2011年08期
5 李玉芳;许京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解读[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04期
6 沈志华;董洁;;1960年,中苏竞相援助朝鲜[J];报刊荟萃;2011年08期
7 李丹慧;;关于1960年代中国与东欧五国关系的若干问题——来自中国档案文献的新证据[J];俄罗斯研究;2011年04期
8 权延赤;;周恩来的预见预言[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07期
9 李慎明;;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J];党政干部参考;2011年05期
10 肖枫;;研究苏联解体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学堂;;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2 任乃鑫;杨宁;;玻璃幕墙在建筑中的演变[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储峰;;20世纪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述评[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汪小平;;中苏关系与台湾问题(1954~1958)[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5 徐葵;;高放苏联剧变研究评析[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乔瑞金;师文兵;;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历史的整体视界——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事实”与“理论”之争及其启示[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8 王立新;;“国际关系的基督化”:对一战的反思与美国传教团体内国际主义的兴起(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9 高正礼;;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英国商务大臣 曼德尔森;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没有矛盾[N];南方周末;2009年
2 亚历山大·加修克 (俄) 本报特约编译 李有观;赫鲁晓夫“皮鞋敲讲台”真相[N];世界报;2009年
3 新华社记者 纪时平;海地赈灾,为国际主义注入新内涵[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左凤荣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赫鲁晓夫研究及评价之新进展[N];北京日报;2010年
5 谢尔盖·赫鲁晓夫 本报特约编译 李有观;赫鲁晓夫被解职的内幕[N];世界报;2010年
6 吴伟;赫鲁晓夫的1957[N];东方早报;2011年
7 瓦莲京娜·奥别列姆科(俄) 本报特约编译 粟周熊;苏联女文化部长的真正死因[N];世界报;2010年
8 李卫红 徐元宫;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并非赫鲁晓夫个人之作[N];学习时报;2010年
9 述_";赫鲁晓夫与中苏交恶[N];经济观察报;2011年
10 戴庆华;索尔仁尼琴与赫鲁晓夫[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占文;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杨海云;赫鲁晓夫时期文化“解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赵图雅;中苏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力;合作与碰撞[D];外交学院;2008年
5 郭金月;美国苏联学的兴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雷丽平;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宗教政策与政教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7 叶政;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吕瑞林;苏联重新斯大林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9 马晓明;苏共二十大与“六十年代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10 李保国;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燕;赫鲁晓夫时国际主义路线的调整[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慧;从国际主义到和谐世界[D];外交学院;2010年
3 王丽丽;论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制度改革[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昌沛;中苏经济关系“蜜月期”专论(1953-1959)[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戴建民;对苏共1957年六月事件的系统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小梅;赫鲁晓夫的下台与美国的评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潘小亮;赫鲁晓夫执政前期苏联对华政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徐伟;威慑与妥协[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金萍;论媒体与政府的多极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卢兆海;赫鲁晓夫“三和”外交路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58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5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