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社会变迁与福建会馆文化教育功能之演变
本文选题:新加坡福建会馆 + 社会变迁 ; 参考:《厦门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作为新加坡华人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华人会馆,福建会馆的兴学助教有着光辉的历史,其文化教育功能具有华人办学的最一般特征和广泛代表性,无疑是研究新加坡华人教育的最好个案。本文以福建会馆出版的会刊《传灯》为主要资料,结合新加坡华人史、华文教育史、宗乡会馆发展史等相关文献,在新加坡社会变迁与福建会馆文化教育功能之演变的互动中,研究了福建会馆的文化教育史并探讨了福建会馆当代的文化教育新功能及特点。 在殖民地时代,由于殖民当局对华校教育采取放任政策,客观上给了福建会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以政策环境。由此,福建会馆兴资办学,开展华校教育,文化教育功能随之兴起。二战后,福建会馆又积极复办属校、建新校,恢复华校教育。随着新加坡的自治与独立,新加坡华人的国家认同随之转向,政府开始实行双语教育,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在宏观的社会变迁与微观的教育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福建会馆的文化教育功能趋于式微。进入8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与中国的崛起,加之双语教育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新加坡政府开始转向支持华语教育,鼓励多元民族文化,福建会馆因此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为适应新形势,福建会馆在组织结构、人员构成、收入来源等方面进行变革,在文化教育功能上成功实现了新的转型。 当代新加坡福建会馆根据会馆与属校关系的变化,及时调整角色定位,在既定政策范围内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为改善办学环境,会馆兴资进行属校建设,包括校园硬件建设与华文师资的软件建设。在华族华语教育方面,会馆通过举办五校小学生华文作文比赛、设立福建会馆文学奖、举办华文学习营、联合宗乡社团举办华文华语比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华语教育。在华族文化教育方面,会馆通过设立福建会馆文化艺术奖学金、增加属校传统文化课程、利用文化艺术团开展学习交流、组织浸儒游学活动、举办孔子诞辰日常年颁奖礼、进行节庆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华族文化教育。福建会馆当代的文化教育功能对华族语言的延续、华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扮演着相传薪火的角色。
[Abstract]:As Singapore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Chinese, the strongest economic strength and the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club, Fujian Guild has a glorious history, and it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have the most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nsive representativeness of Chinese-run schools.It is undoubtedly the best case stud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Singapore.This paper takes "Biography" published by the Fujian Guild Hall as the main material, and combines the relevant document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Singaporean Chines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e history of Zong Xiang Guild, and so on,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changes of Singapore and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Fujian Guild Hall.This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ducation of Fujian Guild and probes into the new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Fujian Guild.In the colonial era, because of the laissez-faire policy adopted by the colonial authorities to the Chinese school education, it objectively gave the Fujian Guild a policy environment to play it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As a result, Fujian Guild-funded school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hool educatio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rose.After World War II, Fujian Guild was active in reopening affiliated schools, building new schools and restoring Chinese school education.With the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of Singapore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Singaporean Chinese, the government began to carry out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reform 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cro social change and micro education policy,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Fujian Guild tend to decline.In the 1980s, with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rise of China, as well as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arising from bilingual education, the Singapore government began to support Chinese education and encourage multiculturalism, so the Fujian Guild House ushered in a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y.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the Fujian Guild Hall has carried on the reform in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 personnel composition, the income source and so on, has successfully realized the new transformation in the cultural education function.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ubhouse and the affiliated schools, the contemporary Singapore Fujian Guild Hall adjusts its role orientation in time and gives full play to it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established polic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chool environment, the clubhouse is inve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ffiliated school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hardware and the softwar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eachers.In the area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e clubhouse conducts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by holding five schools' Chinese composition competitions, setting up Fujian Guild Literature Awards, holding Chinese language study camps, and holding Chinese language competitions with local communities.In the area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Fujian Guildhall Culture and Art Scholarship, the Guildhall will increas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s of affiliated schools, use cultural and art troupes to carry out study exchanges, organize activities to immerse Confucianism and travel, and hold awards ceremonies for the daily year of Confucius' birthday.Carry on the festival education and other ways to carry on the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Fujian Huigu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tinu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3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衷海燕;黎德化;;灾荒、气候与社会变迁——第八届中国灾害史年会暨“华南灾荒与社会变迁”学术会议综述[J];中国农史;2011年02期
2 刘俊峰;;新轴心时代与新轴心世代——80后世代写作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及文化转型研究刍议[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3 谢小明;;看·被看——同一窗口 同一路口[J];中国摄影家;2011年08期
4 徐旺生;;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麻城孝感乡现象”在湖北麻城召开[J];古今农业;2011年03期
5 龚惠香;;社会变迁与研究生心理健康调适——以浙江大学为例[J];浙江学刊;2011年04期
6 李现丽;;民国家谱变革原因浅析[J];黑龙江史志;2011年15期
7 刘雄;;试析战后东南亚华侨社会变迁中的冷战因素[J];求是学刊;2011年05期
8 梁国东;;试论准部平定前后乌鲁木齐社会变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6期
9 杨惠玲;;唐代科举研究的新突破——评《中晚唐至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J];考试研究;2011年05期
10 ;《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与社会变迁》[J];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雪娜;金盛华;;社会变迁感知对农转居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辛自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下滑:4项横断历史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丁俊萍;宋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拓新[A];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丁文超;;畅销书研究:基于社会心态研究取向的探讨[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苗幽燕;;俄罗斯社会变迁与俄语语义新词[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苏谦;辛自强;;1989-2005年中学生抑郁的横断历史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郑伟斌;张友琴;;社会变迁对农村老年人口家庭地位和供养模式的影响[A];老年学论文集(二)[C];1998年
8 梁治平;;社会转型与文化重建[A];2003年中国改革论坛文集[C];2003年
9 王玲宁;;中原地区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以河南为例[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李德芳;;“20世纪中国社会史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述要[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曹石岩;百姓衣食住行见证社会变迁[N];威海日报;2008年
2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农村社会变迁亟需理论和实践的回应[N];人民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孙献韬;牙齿折射社会变迁[N];光明日报;2003年
4 陈冀 陈晓东;社会变迁催生新“360行”[N];市场报;2003年
5 本报评论员 万磊;社会变迁推动日本政治生态嬗变[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6 陈时龙;晚明社会变迁的宏大画卷[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黄祖才;农民怎样应对剧烈的社会变迁?[N];农民日报;2001年
8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许小峰;气候变化与社会变迁[N];光明日报;2004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培林;当代中国村落社会变迁研究的新作[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组 执笔 李培林 陈光金;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胡晓红;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3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唐晨光;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南开大学;2001年
5 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王小军;血吸虫病与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1905~1978年)[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年
9 张兆曙;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冉冉;新加坡的社会变迁与福建会馆文化教育功能之演变[D];厦门大学;2009年
2 付强;建国后郑州市城市集合住宅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王舒怀;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新闻话语变迁究[D];北京大学;2005年
4 周凤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对我国学校体育影响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曾桂林;清末民初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1895-1928)[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孙少柳;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邓玲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苏永明;行帮与景德镇社会变迁[D];南昌大学;2005年
9 伍建华;私人生活的新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文鹏;行政生态学视角下我国县政改革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64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64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