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议会起源再研究
本文选题:英国 + 中世纪 ; 参考:《北方论丛》2012年02期
【摘要】:中世纪英国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为民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空间,成为培育议会制度的历史土壤。13世纪贵族限制王权的斗争是议会产生的直接动力,不仅创立了一套独立的议会制度,而且为地方代表出席议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地方代表的出席是中世纪议会的重要特征,以自身地位的提高为基础,地方代表在14世纪早期成为议会的固定成员,并拥有了批税权、请愿权等维护自身权利的有力工具,这标志着中世纪议会制度的确立。
[Abstract]:Medieval Britain forme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diversification, provides a valuable space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ivil rights, as a nurturing parliamentary system the historical soil.13 century aristocratic restriction of imperial power struggle is the direct motive force produced by parliament, not only established a set of independent parliamentary system, but also for the local representatives to attend the parliament to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Local representatives attended the parliament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middle ages, to improve their status as the foundation, the local representatives in early fourteenth Century become permanent members of Parliament, and has a number of tax right and the right to petition, a powerful tool to safeguard their rights, which mark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liamentary system.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英国议会公共请愿研究”(批准号:11CSS010) 2011年度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英国中世纪议会请愿书研究”(批准号:11LZUJBWZY04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56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爱民;;工业化时期英国地产代理制度透视——兼与中世纪庄官组织相比较[J];世界历史;2011年03期
2 李培锋;;英国中世纪的地方自治及其成因[J];中西法律传统;2003年00期
3 陶松云,刘心勇,郭宪纲;中世纪英国二元政体结构初探[J];世界历史;1988年04期
4 于民;;论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英国中央财政管理机构的沿革[J];史学月刊;2007年06期
5 张新军;;中世纪英格兰农奴身份之演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朱志辉;联姻——封建王朝的外交特色[J];世界历史;1990年04期
7 李琦;;骑士在中世纪英国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8 莫玉梅;;中世纪英国犹太妇女与借贷业[J];齐鲁学刊;2010年04期
9 周显亮;;回眸中世纪[J];百科知识;2010年18期
10 张海星;;论中世纪英国市民意识[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全备;;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一年英国与日美争夺中国斗争[A];中国现代史论丛(下)[C];1983年
2 施荫昌;;英国工联若干问题试析[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C];1981年
3 李金池;;浅析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A];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C];1984年
4 纪宗安;孟宪军;;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黄启臣;;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6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7 高福进;;角斗娱乐的现代启示——关于“古罗马角斗士”议题的系统评价[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8 孟庆龙;;炭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使用及其历史影响[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9 乔明顺;;试论西属拉丁美洲的殖民制度及其与英属北美十三州殖民制度的区别[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10 张旭东;;试论殖民地时期缅甸国内的两次印缅冲突[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开逊;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下)[N];大众科技报;2001年
2 简易;彼特拉克与“中世纪”的观念[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秋叶;英国离中国有多远?[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于泽俊;五月花:一艘装载美国的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秦海波;“民族国家”在文艺复兴的浪潮中孕育[N];中国民族报;2007年
6 王晋新;英国迈向近代社会的路径及特点[N];吉林日报;2005年
7 玛丽·安;英国婚姻的姓氏融合与联合[N];西部时报;2006年
8 资中筠 学者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前所长 前《美国研究》主编;说不尽的大国兴衰[N];经济观察报;2007年
9 陈艳红;1942年中英关于归还香港的谈判[N];中国档案报;2002年
10 记者 马桂花;英国首都隆重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秀荣;1500—165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蓉霞;英国和日本在中国(1925—1931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颖;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英国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许建英;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1840-1911)[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陈金锋;近代早期英国书报审查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永攀;英国侵藏的最后十年(1937—1947)[D];西北大学;2003年
7 李建军;从贵妇到修女[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军秀;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演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9 江立华;转型期英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0 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经济体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威;试论英国都铎王朝前期枢密院体制的确立[D];辽宁大学;2007年
2 刘芮;12~16世纪英国乡绅阶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建辉;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基督教及政教关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汪芳;论哈罗德·麦克米伦与苏伊士运河危机[D];浙江大学;2007年
5 黄鹂;论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私掠船活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秀红;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3年
7 臧宝军;英国商法的现代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桂玲;中英初始现代化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虎;近代早期英国商业精英阶层来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马亮;英国都铎王朝宗教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69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69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