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道院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文化中心地位及期成因
本文选题:修道院 + 中世纪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在西欧中世纪早期(5到11世纪)的文化重建过程中,修道院制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当时唯一的文化实体保存和延续了濒临灭绝的古典文明。我们研究西方中世纪的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修道院制度,因为它是贯穿其中的最为典型的文化组织,在西方历史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除前言和结语外,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前言部分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修道院制度产生的背景、早期发展情况以及西欧几种修道院的典型。最初的修道生活表现为极端的禁欲主义,当其与基督教相结合后,便逐渐发展成一种以净化灵魂为目的的集体生活方式。在西欧,修道院制度被改造为不同的派别。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西欧文化的发展进程。 文章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修道院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文化中心地位。当罗马帝国轰然崩溃后,修道院以其特有的方式延续了古典文明的火种,并且挑起培养人才的重担,成为中世纪人才的摇篮。为上帝服务的主观动机,在客观上却使修道院发展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而且艺术在满足宗教生活的同时也得到了自身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都说明修道院已成为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文化中心。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修道院成为当时文化中心的原因。修道院能够代替政府行使某些文教职能,主要得益于其自身的组织优势。神圣的目的、宁静的氛围、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稳定的师资力量和严格的纪律,这些都是修道院发展文教事业的优势。此外,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模范庄园式的管理以及后来大地产的形成,都为修道院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最后,修道院的发展也得到了来自教俗封建主的大力支持,从而获得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中世纪修道院的作用和影响。
[Abstract]:The monastery system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of Western Europe.As the only cultural entity at that time, it preserved and continued the endangered classical civilization.When we study western medieval culture, we inevitably have to study the monastery system, because it is the most typical cultural organization running through i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history.In addition to the preface and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preface discusse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research summary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paper.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monastery system, its early development and several typical monasteries in Western Europe.The initial religious life was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 asceticism, and when it was combined with Christianity, it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collective way of life aimed at purifying the soul.In Western Europe, the monastery system was transformed into different factions.To some extent, the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European culture.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enter of monasteries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of Western Europe.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Roman Empire, the monastery continued the fire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 in its unique way, and carried the heavy burde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became the cradle of talent in the Middle Ages.The subjective motive of serving God objectively turned the monastery into the center of academic research.And art in meeting religious life at the same time also got its ow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All this shows that monasteries have become cultural centers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of Western Europe.The third part of the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reason why the monastery became the cultural center at that time.Monasteries can perform certai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on behalf of the government, mainly thanks to their own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s.Sacred aims, tranquil atmosphere, a rich library, stable faculty and strict discipline are all the advantages of monaste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In addition, self-sufficient economic model, model manor management, and later the formation of large real estate, all provided a solid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nastery.Fi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monasteries was strongly supported by religious feudal masters, thus obtaining a relatively loose political environment.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full text, the conclusion briefly expounds the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medieval monasteries.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5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正;;人定胜天的古希腊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刘增城;;王小波作品中的“自由主义”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蒙晓阳;;物的概念价值——由物的历史演进归结[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沈晖;跨文化研究的宏篇巨构——论苏雪林教授的《屈赋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7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王凤玉;衡菲菲;;塔潘与吉尔曼大学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单中惠;;君主之鉴派与君主教育理论的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雷信来;;先秦法家的术治思想与马基雅维利的术治思想之比较研究[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陆志远;;夸美纽斯适应自然教育原则的历史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吕洪波;郑金洲;;洛克并非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冯建军;;人的主体地位的发现与教育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易红郡;;赫尔巴特的教育实验思想及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徐嵘;;夸美纽斯和卢梭“适应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徐辉;;基督教在西方教育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兼论宗教与教育的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9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琼;布宁小说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婷婷;城市商业街资源营销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梅梅;1525年农民战争视野下的德意志市民意识[D];湘潭大学;2010年
7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占辉;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史学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72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72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