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晁衡入唐为官看唐朝中日两国交往
本文选题:晁衡 + 中日两国 ; 参考:《兰台世界》2013年21期
【摘要】:唐朝时中日两国交往频繁,晁衡作为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为两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唐朝求学做官,得到皇帝的赏识官至高位。并与文人雅士结成深厚的友谊,终老唐土。这也是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好的重要一笔。
[Abstract]:During the Tang Dynasty, China and Japan had frequent exchanges. Chao Heng, as a foreign student who came to China with Tang Dynast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xchang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with the literati to form a profound friendship,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This is also the Tang Dynasty, China and Japan an important friendship.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242;K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臻;;《中国廿六史及明清实录东亚关系史料全辑》的编纂综述及史料价值[J];东疆学刊;2008年01期
2 任新民;中日古代继承机制比较[J];世界历史;1991年02期
3 王维坤;;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辨析[J];考古;1996年01期
4 张敬进;;浅论近代以前日本人中国观的变迁[J];考试周刊;2009年05期
5 滕祥凤;;日本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的茶文化[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7期
6 黄梅红;;隋唐时代中日商贸与日本语言文字进化关系[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7 邹维;;遣唐使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J];兰台世界;2012年15期
8 孟昭毅;日本汉诗及其汉魂[J];岱宗学刊;1998年03期
9 孟昭毅;日本汉诗及其汉魂[J];唐都学刊;2003年02期
10 赵喜惠;;唐代艺术的世界地位探析——以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为例[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健;;溯源眺远[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沈明春;北宋时期东亚区域体系的转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顾江萍;汉语中日语借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张云筝;宋代外交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孙一敏;9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单美玲;唐代律令制度对日本奈良时代政治体制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马伟;论七至八世纪日本天下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念华龄;中日七夕诗歌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潘怡良;日本平安朝时代白诗受容论稿[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敬进;浅析游华日本人中国观的近代变化[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7 尤元梅;《日本国志》的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韩文哲;试论遣唐使与古代中日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9 李国梅;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及融合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世广;日本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王家骅同志的《日中儒学的比较》[J];日本学刊;1989年01期
2 崔世广;中日两国近代启蒙思想的比较[J];日本学刊;1989年02期
3 吕万和;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社会诸因素之比较[J];日本学刊;1989年01期
4 赵建民;中日两国摄取外来文化的历史考察——以吸收近代欧洲文化为中心[J];世界历史;1989年03期
5 谢荣;;中日菊花历史及其文化探究[J];考试周刊;2008年12期
6 王林;;朱舜水与中日文化交流[J];中国市场;2010年44期
7 陶卫东;从民族文化形态上看晚清之际中日两国西学输入问题[J];日本学刊;1988年02期
8 周迅;;汪鹏事辑[J];文献;1997年02期
9 任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陈只信;王鸿飞;;罗马元首哈德良与诡辩家的交往[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于海君;;中日两国近代爱国主义比较分析[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胡孝德;高小平;;同曲异工——16—18世纪西学东渐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3 华强;张晓燕;;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与东亚和平[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高莉华;张晓刚;;从“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分析中日早期现代化之异同[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5 戴东阳;;《日本国志·邻交志·泰西篇》与《日本外交始末》[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6 刘淑梅;何淼;;日俄之战与“大陆政策”——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识[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7 丁兆胜;;中美日三国围绕朝鲜半岛初次博弈述论[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文海:增进了解才能增加共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吕莎;借共同研究推动对历史问题的超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黄月平;对于中日两国的历史应有一个全面认识[N];北京日报;2010年
4 王成;损失惨重却为何未获赔款?[N];协商新报;2005年
5 刘畅;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第二次会议结束[N];人民日报;2007年
6 周见;儒商思想在近代中国与日本[N];学习时报;2007年
7 王自立;衣钵传百代 善缘结千秋[N];扬州日报;2010年
8 中国史学会 张海鹏;正视历史问题 构筑亚洲和平发展的新局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早报特约评论员 周庆安;直面南京大屠杀史实是弥合中日关系的起点[N];东方早报;2005年
10 ;章百家:寻求历史共识的重要途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D];延边大学;1999年
2 陈景彦;19世纪中日知识分子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韩宾娜;日本历史上的迁都与社会转型[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杨;圣经时代以色列人与埃及人的交往[D];河南大学;2009年
2 吕彩云;晚清中日两国修改不平等条约之比较[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潘洁;近代中日两国修约之比较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邢燕;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与基督教[D];四川大学;2006年
5 赵紫峰;中日两国教育近代化之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姝;现代化起始阶段的不同对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钧艳;近世中日西学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兰薇;试从天命观看中日帝制的不同[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茂慧;近代中日两国聘用外籍专家的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峰;近代中日西学输入问题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9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7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