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属印度时期高等教育的殖民化
本文选题:英属印度 + 高等教育 ; 参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摘要】:印度在历史上长期受到英国殖民统治。英国殖民者在从最初为谋求商业利益而来,最终演变成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统治者。教育,无疑也深深地留下了他们的烙印。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英属印度时期的高等教育。主要理论框架为卡尔·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建设性和破坏性“双重使命”论。 关于英属印度的高等教育,历史上有着著名的东学派和西学派之争。前者主张,在印度发展教育,应在尊重和适应印度传统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应弘扬东方教育,教学语言采用当地语言。西方知识和科学的引入,应在此基础上逐渐进行。而后者则否定印度传统与文化,主张教育的全盘西化,教学语言采用英语,学校也只传播西方的科技与文化。麦考莱的“向下渗透理论”是西学派的代表思想,它体现了英属印度时期高等教育的本质。它提出政府应只向印度上层阶级传授高等教育,然后通过这些人使教育朝下“渗透”到民众。这一理论揭示了印英时期教育的殖民性,即它在印度发展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服务于英国的利益的印度上层阶级,广大人民却无缘教育,而所谓的“向下渗透”只是一种借口,目的是推卸责任,掩盖它不愿为广大印度人发展教育、只重视高等教育却忽视基础教育的用心。 随着西学派的胜利和“向下渗透理论”的确立,英国殖民者为印度建立起了西方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它为印度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英语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语言的普及,也为印度在今天全球化世界中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发挥了作用,,这就是殖民主义建设性的一面。但由于它的殖民性质,不可避免地存在破坏性,特别是“向下渗透理论”造成高等教育局限于上层社会,基础教育受到严重忽视,同时,英语教育则导致本土语言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因此,以培养英殖民统治的傀儡与帮手的教育最终引起印度人民的反抗,进而爆发了民族教育运动,并在独立后建立了民族教育体系。
[Abstract]:India has long been under British colonial rule in history. British colonists began to seek commercial interests and eventually became rulers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 on. Education, no doubt, also deeply left their imprint. This paper analyzes higher education in British In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main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Karl Marx's theory of constructive and destructive "dual mission" on colonialism. In the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British India, there is a famous dispute between the Eastern School and the Western School. The former advocat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India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and adapting to Indian tradition and culture, and that Oriental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forward and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adopted by the local language.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knowledge and science should be carried out gradually on this basis. The latter negates Indian tradition and culture, and advocates the westernization of education.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is English, and schools only spread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e. Macaulay's theory of downward penetration is the representative thought of the Western School, which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British India. It argu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art higher education only to the upper classes of India and then "infiltrate" education downward through these people. This theory reveals the colonization of Indo-British education, that is, it develops education in India with the aim of cultivating an upper class of Indian people who serve the interests of Britain, but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eople do 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ducate. The so-called "downward infiltration" is just an excuse to shirk responsibility and conceal its unwillingness to develop education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Indians, paying attention only to higher education but neglecting the intention of basic education. With the victory of the Western School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y of downward penetration", the British colonists established a westerniz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for India, which played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aspects of India. The popularization of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has also played a role in India's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which is the constructive aspect of colonialism. But because of its colonial nature, it is inevitable that it is destructive, especially because of the "downward penetration theory", which results in higher education being confined to the upper classes, the basic education being seriously neglecte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ve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restricted by English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education of cultivating the puppets and helpers of British colonial rule eventually caused the resistance of the Indian people, and then broke out the national education movement, and established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fter independence.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49.351;K35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正林;顾永安;;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1期
2 舒邦华;;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展望[J];教育管理研究;1994年04期
3 张利芬;;基于创新型国家视阈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赵哲;;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3期
5 吴文清;郎永杰;马瑞敏;牛奉高;;地方本科院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以我国中部某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郭晓黎;;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简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10期
7 许青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之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1期
8 扎洛;;“披楞”琐议[J];中国藏学;2011年03期
9 佚名;;农家学子放弃高考 昭示阶层流动受阻[J];高考金刊;2009年10期
10 李方葛;;贯彻落实《纲要》精神 努力推进高教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智伟;;东北沦陷时期的高等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方耀楣;王兵团;;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若干悖论问题[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刘莹莹;潘娟;杨焱;;对大众化高等教育中三个主体的定位思考[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4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话(三) 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瞿振元;;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王文英;王琦;姚登举;;浅析“网络化”时代“大众化”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7 高福安;;提高行业特色高校办学质量,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贡献[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姚书研;;《高等院校中外合作课程与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9 郑豪;许宜铭;许莉;王彦广;陈恒武;;普通化学实验改革的探讨与实践[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蒋南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事求是地总结高等教育的经验——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法 阿伊莎·拉比 王嘉黎 编译;法国“高等教育体系”悄然退场[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 程瑛 周剑虹;我喜欢,我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程瑛 周剑虹;将选择权还给学生[N];中国改革报;2003年
4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历史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博雅学院模式(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余彬 通讯员 冯林;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N];湖北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彭德倩;真正的大师无法引进[N];解放日报;2008年
7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尝试商业模式[N];国际商报;2007年
8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综合处 荆德刚;高校在就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记者 邱丽娜;龙江特色高教体系初成[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10 东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吴道闻;加快构建服务型高教体系 推动高校地方双赢发展[N];东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德静;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李强;英属印度西北边疆政策和中国西部边疆危机[D];暨南大学;2005年
3 刘冰;中国高等学校学生权利救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魏小琳;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和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岚;国立大学的角色与职能分析[D];苏州大学;2008年
6 赵金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姚加惠;高等教育学制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李晓妮;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研究(1941-1957)[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付雪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华燕;英属印度时期高等教育的殖民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张群;试析英属印度文官制度的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宋晓洁;美国高等教育政策影响下的大学课程设置[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晔;高等教育中的女性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谢晓宇;荷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傅笑然;“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概念的解读与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群;英属印度高等教育的殖民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科;四川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佟金梅;转型期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廖辉琴;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的精英教育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90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90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