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1933-1937年美国远东政策中的均势外交——以苏联因素为中心
本文选题:-年美国远东政策 + 苏联因素 ; 参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1933-1937年,从表面上看,美国政府在对日、对华政策上保持克制,不公开刺激日本,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是有限地促进苏联力量的增长,利用苏日矛盾对日本施加压力。美国此举就是要在苏日之间精妙地玩弄平衡,以此推动东亚政治局势的稳定,使美国得以实现其门户开放的目标。这一时期美国远东政策在表面静观其变之中又存在着积极影响远东局势的因素,其实质是"均势外交"。
[Abstract]:In 1933-1937, on the surface,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exercised restraint in its China policy towards Japan and did not publicly stimulate Japan, but this was only one of them.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limited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Soviet power, using Soviet-Japanese contradictions to exert pressure on Japan. This is to play a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Japa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enable the United States to achieve its goal of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During this period, the American far East policy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ituation in the far East, and its essence was "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分类号】:K15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新涛;1941—1944年苏联对华政策述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易新涛;浅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原因[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02期
3 展金霞;;1945年日本对苏外交失败述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彭德志;论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卓越贡献[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03期
5 刘志青;苏联红军在对日作战中的失误[J];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6 黄家泉;略论日本侵华期间苏联的远东政策[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95年01期
7 王江鹏;;关东军历任司令官评介[J];大连近代史研究;2006年00期
8 曲晓范;智利疆;;1938年日苏张鼓峰事件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9 周尚文,盛昊云;国家安全利益是制订对外战略的基点——评抗日战争时期的苏联对华政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10 杨彦君;;略论诺门罕战争前后苏日远东政策及其演变[J];黑龙江史志;2006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建平;苏联对日外交政策研究(1941-1956)[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郭莹莹;日苏张鼓峰事件[D];延边大学;2007年
2 于淑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参战国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与得失[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桂香;反法西斯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之东北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王国顺;反法西斯战争时期苏联对外蒙古的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肖洪;试论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政策演变[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6 党霞;合作与冲突:旅大地区苏联与中共关系考察(1945-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天宇;卫国战争前苏联远东海军建设及其意义[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廖双波;罗斯福政府时期的美国东北亚政策研究(1933-1941)[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周彦宇;日本“南进政策”原因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国琦;西奥多·罗斯福的欧洲均势外交[J];世界历史;1989年06期
2 董化平;穆卫彬;;试析近代西方均势外交的产生及其的特点和作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3 杨华文;论盟国对德经济战中的苏联因素(1939—1941)[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4 张文政;抗战胜利前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的苏联因素[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孙晓飞;伍廷芳均势外交思想初探[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付静;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婚姻外交[J];历史教学;2004年08期
7 徐厚志;;维也纳体系下的均势与“百年和平”[J];开封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孙宝珊;;浅论梅特涅的均势外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9 张平;冯仕国;;从第三种力量到北大西洋联盟——战后初期英国均势政策的变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10 彭舒然;1945年英美关系中的苏联因素[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晶;权红;;冷战时期的中朝关系[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李平;美军心理战创建和发展过程[N];战士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宋轩;日益强化的跨大西洋联盟战车[N];解放军报;2009年
3 刘家鸿 李双伍;古老而又年轻的地缘政治学[N];学习时报;2000年
4 祁怀高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东亚峰会“扩军” 中国“乐观其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乔兆红;“真正的蠢事是跟中国对着干”[N];文汇报;2011年
6 孙西辉;基辛格《论中国》揭开中美关系之谜[N];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延龄;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明星;“第三方外交”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雷鸣;英国对欧均势外交传统的文化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志梅;试论尼克松政府全球均势外交[D];山西大学;2004年
3 杨萍;论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及其中的苏联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胡慧娥;均势观与洋务时期的外交[D];湘潭大学;2005年
5 张惠玲;战后英国对欧政策演变中的文化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桂晶;中国与南斯拉夫关系中的苏联因素[D];外交学院;2007年
7 樊普芳;曾纪泽外交思想的近代化与困惑[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郑志刚;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日苏因素[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丁冉;俾斯麦外交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蒋跃波;试论曾纪泽的近代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823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23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