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朝鲜文献《入沈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5 10:28

  本文选题:朝鲜 + 《入沈记》 ; 参考:《辽宁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在中国史的研究中,朝鲜的汉文史料具有重要作用,参照这些史料将会更全面而客观地认知本国的历史。然而以往引进的朝鲜汉文史料及相关论著,涉及清朝的盛京地区以及盛京满族的内容极为有限。尤其是关于清乾隆晚期的盛京历史状况,即使是国内的史料也极为匮乏。因此进一步发掘专门介绍和展示这一时期有关盛京地区的朝鲜汉文史料十分必要。 朝鲜文献《入沈记》是一部日记体纪行录,全书以清乾隆四十八年朝鲜使臣入盛京觐见乾隆皇帝为背景记录了沿途见闻。该书于2009年首次在中国出版发行,目前国内外研究此书的专著甚少。 本文以《入沈记》为研究对象,考证了作者及其家世、写作背景、写作时间等问题,分析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阐述了该书独特的学术价值,以期更好地利用《入沈记》深入、细致地观察清乾隆晚期盛京地区的满族生活,多角度多层面地透析这一时期的盛京地区的历史状况。 全文的主体内容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入沈记》的作者。通过书中的线索推考出真正的作者,指出以往记载的谬误,并通过大量朝鲜史料考证了作者的生平及其家族情况。 第二部分:《入沈记》的成书。主要通过相关史料,比较《入沈记》中的一些线索考证了《入沈记》确切的成书时间及背景;以书中的凡例为基础,结合全书结构分析了《入沈记》的体例;考察国内外的馆藏和出版状况,介绍了《入沈记》的现有流传版本。 第三部分:《入沈记》的特色和主要内容。分析了客观性、文化性和思想性等三点特色,总结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交通、建筑、文化、宗教、风俗和物产等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入沈记》的学术价值。主要归纳为三点:一是对史料的补充价值,包括对史料记载不足的补足和对史料记载空白的补缺;二是对史实的参证价值,包括对有争议的史实的参考和对基本已掌握的史实的进一步佐证;三是对现实的借鉴价值。既有对国家、社会的借鉴,也有对个人的启迪。 第五部分:《入沈记》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奎章阁图书馆藏本中存在的错误,包括文字方面和知识方面的错误,并探析了出错的主客观原因。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Korean Chin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reference to th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will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the country. However,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related works of Korean Chinese introduced in the past are very limited in the Shengjing area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Manchu nationality in Shengjing. Especially about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Shengjing in the late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even the domestic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extremely scar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xplore Korean Chin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about Shengjing area in this period. The Korean document "into Shen Ji" is a diary record, which records the experiences along the way with the Korean envoys visiting Shengjing in 48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to meet Emperor Qianlong. The book was first published in China in 2009, and few monographs have been published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d his family background, writing background and writing time are studied, the main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ok are analyzed, and the unique academic value of the book is expounded. 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Shen Ji, the Manchu people's life in Shengjing area in late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was observed in detail, and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Shengjing area in this period was analyzed from many angles and many level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of Shen Ji. Through the clues in the book, the author is found out, pointing out the falsehood of the previous records, and the author's life and his family situation are verified by a great deal of historical data of Korea. The second part: the book into Shen Ji. By comparing some clues in "entering Shen Ji", the author has verified the exact time and background of "entering Shen Ji", analyzed the style of "entering Shen Ji" on the basis of all examples in the book and combined with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llection and publishing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ntroduces the existing versions of the book. The third par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ents of the boo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objectivity, culture and ideology, and summarizes ten main contents of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affairs, diplomacy, transportation, architecture, culture, religion, custom and property. The fourth part: the academic value of Shen Ji. Three main poin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supplementary value to historical data, including complement to insufficient historical records and gaps in historical records; second, reference value to historical facts, It includes the reference to the disputed historical facts and the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basic historical facts; the third is the reference value to the reality. Both to the country, the society's reference, also has to the individual enlightenment. The fifth par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Shen Ji. This paper analyzes on the errors in the collection of Kuizhange Library, including the errors in the aspects of writing and knowledge, and probes into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auses of the errors.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312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俊杰;;心理学视野中的满族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张跃;代世萤;;《司岗里》传说与佤族婚姻家庭形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戴建兵;解飞;;云南钱票小史[A];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10年增刊总第四期[C];2010年

4 朱力平;;佤族社会中的核心人物——魔巴研究[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梁多俊;;佤族研究的成果及其创新前景[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毛立红;;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生与抗日战争[A];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C];2009年

7 黄元姗;;自治州在宪法法律中的地位与作用[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8 马旭东;;论民族区域自治与法制统一性[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9 赵富荣;张R箈C;;佤族《司岗里》神话与古濮人的迁徙[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陆双梅;;云南少数民族抢婚(偷婚)习俗的文化探析——以奔子栏藏族偷婚习俗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洪玉华;民族出版社 精心浇灌民族文化之花[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2 赵守值;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成果丰硕[N];大理日报(汉);2010年

3 记者 谢文君;我省出版20余部重点图书向党献礼[N];辽宁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马常宏 本报通讯员 梁洁 李红梅;红旗列车党旗红[N];人民铁道;2010年

5 本报记者 赵碧华 杨明志;审时度势谋发展 乘风破浪去远航[N];云南经济日报;2011年

6 饶远;独特的视角 新颖的笔触[N];贵州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关捷;全本《满文老档》在故乡沈阳重生[N];沈阳日报;2010年

8 岑可 杜飞鹏 本报记者 肖菡;不忘党恩 自强不息 扶残助残[N];贵州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李绍明 谢炜 杨峥;国门书社——传播民族文化的“窗口”与“平台”[N];云南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刘潇潇;大师已然离去 研究后继有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阚军;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文化传承类型与教育法律保障的思考[D];西南大学;2010年

2 马锦卫;彝文起源及其发展考论[D];西南大学;2010年

3 吴勇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杨芳;平等原则在少数民族人权保障中的适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胡昂;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栾爱峰;地缘政治视角下我国西北跨界民族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张三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及当代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玉;朝鲜文献《入沈记》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潘会敏;中甸汉文化史初探[D];云南大学;2010年

3 关强;大瑶山瑶族自治区土地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博;平山木柄瑶的社会变迁与科学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孟根达日;伊希丹津旺吉拉训谕诗中的逻辑思维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阿布都克力木·阿布力孜;《突厥语大词典》之军事词语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7 吴芳;女神信仰与艺术[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8 李照宇;茶山瑶治盗习惯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时锐;海南黎族习惯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门金宝;晚清内蒙古蒙古族民族主义思潮析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47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47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b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