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1930年代苏联构建集体安全的失败——一种基于“威胁平衡理论”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8 13:30

  本文选题:威胁平衡 + 集体安全 ; 参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1930年代,如何认识和应对德国法西斯的威胁是摆在欧洲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苏联基于自身对威胁的感知,提出共同应对德国威胁的"集体安全政策",最后以失败告终。从国际关系结盟理论视角来看,沃尔兹代表的"传统结盟理论"认为各国会制衡权力最大的国家,斯蒂芬·沃尔特在对沃尔兹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威胁平衡理论",认为国家需要制衡对其威胁最大的国家,而不一定是权力最大者。从"威胁平衡理论"的基本观点来看,苏联建立集体安全努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各国对"谁是最大威胁国家"的不同认定,进而加剧了集体行动的难度。
[Abstract]:In the 1930 s, how to recognize and deal with the threat of German fascism was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European countries. Based on its own perception of the threat, the Soviet Union proposed a collective security policy to deal with the German threat, which ended in fail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alliance theory, the "traditional alliance theory" represented by Woltz holds that countries will check and balance the most powerful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his criticism of Woltz, Stephen Walter put forward the "threat balance theory", which holds that the state needs to check and balance the country that threatens it most, not necessarily the one with the greatest power. From the basic point of view of "threat balance theory",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failure of the Soviet Union's efforts to establish collective security is that the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who is the most threatening country", which makes collective action more difficult.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分类号】:K5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哲;试论三十年代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兼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J];史学集刊;1995年02期

2 罗志刚;英国和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包奕诚;论英国对德绥靖的认识根源[J];文史哲;199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叶青;;中东地区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5期

4 贾韶罡;;“比萨拉比亚问题”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赵艳霞;;威胁平衡与利益平衡——试析波美关系[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李兴;文化民族主义:论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于春苓;;影响俄罗斯外交的传统因素[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8 朱兵;陶永新;;近代欧洲政治话语的创新——“国家理性”观析微[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9 郭关玉;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与北约东扩[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刘二伟;马仁峰;张玄超;;美国的崛起与软实力——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泽生;王淑云;;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志敏;;从“蜜月”回归正常?:新多极世界中的中欧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孙泽生;;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6 杨旗;;世界体系理论的知识谱系[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7 齐皓;;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累积阶段——从理论革命到实证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8 孙力舟;;西汉时期东亚国际体系的两极格局分析——基于汉朝与匈奴两大政治行为体的考察[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9 邝艳湘;;第三世界国家的安全:矛盾与启示[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10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4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6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晓军;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刘兴宏;亚洲开发银行的决策过程及相关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6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9 谭z佯

本文编号:1861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61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5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